”
当大道消逝后,天下成为私家的。
人们只敬爱自己的父母,只疼爱自己的子女,对待财务和力气都是为了自己,天子诸侯把父子相传、兄弟相传作为礼制。
城外护城河作为防守设施,礼义作为准则,用它来确定君臣关系,使父子关系淳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和谐,用它来建立制度,划分田地和住宅,尊重有勇有谋的人,为自己建功立业。
所以阴谋诡计因此兴起,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也因此增多。
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旦,由此成为三代中的杰出人物。
这六位君子,没有不谨慎奉行先王礼制的。
他们彰明礼制的内涵,用它们来考察人们的信用,有过错必定改正,提倡仁爱,讲求礼让,所以他们(的统治)有差别。
如果有不遵循这些的,在位的就会被罢黜,百姓就会作乱。
这就叫做“小康”
社会。
2.思想价值
-社会理想方面
-“大同”
思想是《礼运》中最具代表性和深远影响的部分。
它体现了儒家对于理想社会秩序的最高追求,是一种超越了现实社会的公平、公正、和谐的社会愿景。
这种社会理想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经济(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家庭(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等诸多领域,为后世的社会改革家和思想家提供了一个高远的目标和参照标准。
-“小康”
社会则更贴近现实,描述了在私有制基础上建立的以礼义为核心的社会秩序,虽然存在一些社会问题(如谋用是作,盗窃乱贼而多有),但通过先王、君子们谨守礼义,依然能够维持相对稳定的社会状态。
这种对于不同社会形态的描述,反映了作者对社会演变的深刻洞察和对现实社会治理的思考。
-道德观念方面
-《礼运》中所倡导的道德观念贯穿于“大同”
和“小康”
社会的描述之中。
在“大同”
社会里,“讲信修睦”
是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人们超越了血缘关系的局限,以诚信和和睦对待所有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体现了一种博爱的道德情怀。
在“小康”
社会中,“礼义以为纪”
强调了礼义在规范人们行为、维护社会秩序方面的核心作用,如“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
体现了礼义对于各种家庭和社会关系的道德约束。
-政治理念方面
-在政治理念上,“大同”
社会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体现了一种民主的政治理想,主张公共事务由贤能之人来管理,而不是基于血缘或世袭。
“小康”
社会虽然是“天下为家”
,但也强调君主(大人)要以礼义来治理国家,通过谨守先王之礼,建立制度,使社会秩序得以维持。
这种对不同政治模式的思考,反映了古代儒家对于政治体制和治理方式的多元探索。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