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为自己是皇后的人,同时肚子又够争气,淑妃才得以封妃。
碍于出身,她学问不多,但常年的宫廷生涯,足够磨练她的眼光以及待人接物的本事。
而且她的三个儿子,大皇子、七皇子与十二皇子又都很出色,因此在宫中,她并不多么受宠,却站得很稳,更无人小瞧。
不过淑妃娘娘平生最大的遗憾便是大皇子与七皇子都不是由她亲自抚养长大:那阵子她不仅不是妃,连嫔都不是,自然没资格抚养儿子。
大皇子因为是&ldo;吉兆&rdo;,幼年一直都住在坤宁宫中,由皇后教导;七皇子则是由当时的李贵妃抚养长大……等淑妃终于熬够了资历,得以封妃时,两个儿子都已经懂事,并先后成婚了。
大皇子与七皇子夹在两个妈之间,和亲生母亲处得都有点微妙。
大皇子赵之棣自小长于坤宁宫,很会来事,嘴巴够甜,因此与生母远比淡然谨慎又惜字如金的七皇子赵之桢亲近。
可柳桓选&ldo;大腿&rdo;的时候,看得绝对不是哪位嘴更甜,而且七皇子也不是什么时候都惜字如金:那得看说话的对象是谁。
而且七皇子是皇子之中公认的军事水平最高的一位。
说得更明白一点,柳桓深信七皇子赵之桢&ldo;翌日&rdo;定能作为英主贤君而名垂青史。
只看七皇子赵之桢与柳桓言谈,就知道这两人投缘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赵之桢先是仔细打量了柳桓一番,才笑道,&ldo;恭喜。
&rdo;这人一旦痊愈,甩脱了包袱,精气神立马就不一样。
柳桓得意之间,便把自己如何得救完完整整地说了一遍。
赵之桢道:&ldo;这便是苦尽甘来,你的时运到了。
&rdo;想了想,又道,&ldo;这位孙先生是个人物。
&rdo;你得承认,有人之人大多数都挺骄傲,未必是傲气,但却有傲骨。
赵之桢一向欣赏这样的人,听了柳桓的介绍,这便动了爱才之心。
不过孙先生一家到扬州去了,林海乃是父皇心腹重臣,他就不好再出手抢人了。
柳桓难得兴奋一回,把孙先生夸了个天花乱坠不说,还顺带着赞美了贾珠与贾元春兄妹两个。
这兄妹两个,赵之桢当然不熟,但荣府贾赦与贾政兄弟……他印象十分一般……贾源与贾代善父子似乎把整个贾家的才气用光了,到了贾赦贾政兄弟这里简直就是急转直下:德才二字,这哥俩连个边都沾不上。
至少在赵之桢跟前,实在是难得有人夸奖贾家人。
也正是因为这个&ldo;难得&rdo;,更因为开口夸奖贾家人的是柳桓,赵之桢忽然对这兄妹俩起了点兴趣。
哪怕重活一回,元春也没想到她竟是因为柳桓,而给七皇子留下了印象。
回到家中的元春,每日里除了晨昏定省,闲来便与妹妹们说话,更没忘了教导幼弟宝玉。
宝玉生得玉雪可爱,又温柔贴心,谁见他都难生厌恶之心。
可惜宝玉乃是含玉而生。
偏偏这块玉上还刻着&ldo;通灵宝玉&rdo;四字,更有&ldo;仙寿恒昌&rdo;……这可是不能太深究的四个字。
元春其实再明白不过,就凭这出生时的异相,幼弟宝玉绝对不可&ldo;上进&rdo;,这辈子注定只能做个风~流~才子了。
不过他似乎也乐于当个富贵闲人,也不肯仔细钻研诗书学问。
只希望他将来能像个真正的男人,有担当就好。
而重振家业的事情,还是要落在哥哥贾珠身上。
只是说起哥哥,元春真是又添愁事:贾珠这两天身子不大爽利。
他倒是记得孙先生留下的方子,嘱咐嫂子给他煎了几贴,喝下去果然十分见效。
哥哥怕也不能太操劳忙碌……元春思来想去,还是决心,不可让大伯家的琏二哥太清闲了。
只是二嫂王熙凤……见识短了些,偏偏爱钱又爱弄权。
她得记着时时提点一番自己这个嫂子,不过元春笃信:站得高了,经历多了,多少都会长点心机和眼光。
只要她自己足够尊贵,倒也不怕没人奉承,到时候家里不知有多少人都愿意做她的耳目呢。
随后的日子十分安宁……邢夫人再不平,赵姨娘再怨恨,既不敢更不能在这个时候闹得大姑娘没脸,而就在元春即将入宫待选的前两天,她从哥哥贾珠那儿得到了姑母写来的家信。
这封信有一半篇幅都是在感谢他们兄妹。
显而易见,孙先生的医术和为人同时折服了姑父和姑母,剩下那半截儿,就是贾敏在仔细嘱咐侄女儿入宫时需要小心的地方,并暗示……其实已经是明示了,不必担心她的前程。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