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先修阶段丨人大法学考研之考情分析树立问题意识,体系解决方案

在去年也即2022人大法学考研中,知行学员再创佳绩。在总计11个专业中,知行共计产生了7名状元,6名榜眼,分别遍布在宪行、知产、刑法、法律史、法理学、民商、社会法、诉讼法、比较法等专业,每一个专业都实现了半数以上“知行覆盖率”,个别如宪行、国际法等专业基本上实现了全覆盖或者“差一人即全覆盖”的盛况,另外,诉讼法01方向的“知行覆盖率”达到5/7,刑法方向达到7/9,知产方向达到7/10。现在我们结合最新的研判并更新了部分观点,再次发布考情分析,请大家认真阅读。
一、先修阶段之导语考研在考察知识的同时,也是一场“信息战”——谁能在这场信息战中,提前掌握更多的信息,谁就能尽早、尽快地进入状态、找到方向且避免走弯路,更好、更高效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在此处,我们以问答的形式,汇总了各位考生,尤其是一战考生的很多共性问题,以求 助各位考生对于考研的了解,能够实现“0→1”的突破。
这里提到了一个词——“问题”。每天我们都会针对具体的事情产生诸多或微观具体,或宏观抽象的问题;长期以来,对于学习、读书、思考等等,“要树立问题思维”这一方法论屡屡被提及。那么我们希望在大家进入下文的问答之前,首先明确两个概念——
一轮先修阶段丨人大法学考研之考情分析树立问题意识,体系解决方案插图
什么是“有价值问题”?何谓“问题意识”(也可以说“应该如何提问”)?这两个问题不仅有助于大家更好地理解考研,更重要的是,这同时也是备考中的一种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
我们认为,“问题”并不因其是否基础而凸显其价值的高低——上文提到,考研是一场信息战,而很多基础问题,考生个人当然可以通过自行检索和汇总求得答案,但如果所有考生都以这种方式进行检索,优点是足够精准地解答自己的问题,可以避免阅读“一本通”中与自己无关的问题所浪费的时间。但是其缺点非常明显——对于个人,有可能有客观存在但考生自己不知道的问题存在,且时间成本高昂;对于整体,每个人都单独去做这件事情,总的时间成本之高和效率之低,不言而喻。与此相对照,阅读“一本通”的过程中,虽然有与自己无关的问题存在,但明显所付出的时间明显更少、个人效率和总的效率明显更高。因此长期以来,知行法学举整个团队之力,汇整个团队之智,广泛了解问题、搜集信息,以解决大家的燃眉之急和后顾之忧。
但同时,我们也希望不论是基础的还是高深的问题,各位考生能够从我们的解答中探索和感受到其中的价值,而不只是浮于文字表面,甚至有“进一步提问”的“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意识”,必然不是逢人便问、逢事便问。而是在已有知识储备对一件事形成一定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之上,探索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和更底层的逻辑,并寻求解决的一种方法。以下文中的“非五院四系考生人大法学考研上岸可能性大吗?”这种问题为例,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问题?因为人大法学考研确实有一定难度,因为非五院四系考生有自己的(大多数只是自认为的)劣势——有难度不是还是有人考上吗?总有人要上岸为什么不能是我?我所认为的劣势客观存在吗?不客观存在我是因为什么想到的?而客观存在我应该怎么解决?等等。
对于每一个问题,知行法学团队都致力于从提问者的角度出发,尽可能地思考和理解提问者“为何而问”,探究问题最本质的原因以及与此相对应的最根本的解决方案,并由此进行深入回答,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我们希望,看到这里的你,在面对考研中的各种问题时,无论是学习生活计划问题,还是专业问题,也是一样的思维。

二、先修阶段之考情分析(上)人大学硕的报录比
注:以上数据来自人大研招网等网站,2019年报考人数未公布;2023年报考人数未公布,进复试人数在截止成稿时尚未公布。录取人数采拟录取人数。根据计算,2018年学硕报录比为0.051%,2020年为0.06%,2021年为0.062%,2022年0.055%。每年学硕报考人数大约在1500人,最终录取人数约80-90人。实际上经过一年准备,最后一同在考场上竞争的人不足1000人,同学们在了解该信息的同时,不必过于紧张。很多同学关心各专业的报录比,限于官方公布报考数据并不区分各专业,因此以法学学硕各专业拟招生人数统计该数据,供大家参考。

人大学硕近四年招生人数
拟招生人数如下图:

注:以上数据为拟招生人数,原则上招生人数与拟招生人数相同。人大法学学硕各专业近三年拟招生人数呈现比较稳定的态势,人数相较五院略少,但是相较于清北的招生人数,已经是大大提高了容错率。在目前顶尖院校的招生名额愈发向保研倾斜的背景下,人大法学硕士招录中并没有刻意偏向保研,而是基本实现了与考研人数平分秋色的情况,考研这一路径对于人大法学考研人而言是一个相对包容的选择。以北大为例,首先是在保研中区分本校和外校生,外校生录取名额一般各专业只有1-2个;其次就是如果保研中有所谓的“合适人选”,当年就会直接取消考研名额,也就是说会出现北大法学某个专业中无考研招录的情况。举例说明,在2021年北大法学考研中,因为知识产权法在保研中招录名额用完,导致知识产权法该专业不再通过考研招录,有些同学临时转考其他学校,九月份临时做选择对考生是一个比较大的考验。
另外,考研学生的学术基础比保研的同学更好,这是人大法学院很多老师的共识,甚至很多老师更倾向于考研的学生,因此考研的人数近几年并不会被压缩,所以希望大家树立考研人的自信心,不要总是担忧录取人数减少或者老师更亲睐保研。在考研的过程中遇到更好的自己,在考试中斩获老师们的亲睐。
学硕报考哪个专业?

衡量报考专业的因素有很多,一般而言有两个要素:兴趣、实力。
从兴趣的角度而言,如果自己已经有了明确的兴趣领域或者专业方向,那么建议大家首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一是不至于在自己上岸之后后悔于“早知道能上岸,我就选我喜欢的专业了”,或者因为不同专业复试线不同/在复试中的竞争压力不同,同样的分数在喜欢的专业反倒进复试、上岸,在自己“委曲求全”选择的专业反倒被淘汰而悔恨;二是备考的日子是漫长的、枯燥的,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一定程度上能够 助各位师弟师妹在备考的过程中缓解压力,带来一定奋斗的动力,从而在备考之路上走得更远、更坚定、更有乐趣。另外,有读博意愿的同学更加建议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读博四年如一日,如果没有热爱支撑是难以坚持的,当然不少考研小白此时还不知道自己的喜好,建议先好好学习,等九、十月份再定夺也不迟,人大法学考研七选三的模式也给大家这样的容错率。
从实力角度而言,主要是考察个人实力与各个专业录取的难度。录取难度的大小不能概而言之地以“竞争激烈程度”这种模糊的标准来衡量,主要应该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分数”,二是“名额”。对于“分数”,2022年法学院各专业不同的复试线其实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参考——民商法学和诉讼法学(01方向)两个专业的复试线比其他专业高了十分,综合考虑复试比等因素,说明两个专业有可能众多考生“拥挤”在一个较高的分数段内厮杀[1],而这种专业往往也容易出现高分选手。[2]复试中诉讼法有不少三百八十几,民商法甚至有两个三百九十多分的考生被刷,导致2022年调剂录取也水涨船高,380分往往才存在调剂的机会。因此,对于一些志在上岸,但个人实力并非特别强悍的师弟师妹而言,选择热门专业要慎而又慎,一定要量力而行,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对于“名额”的问题,前文已经进行了简单的介绍;而在选择专业时,对于“名额”的认知,主要是看多与少——一般认为,招生名额在1-3人的专业属于“少”的一类。这里的“少”,并不必然导致竞争的激烈(因为可能相对应的报名的人就会少),而是如上文中对于人大法学院与清北法学院考研招生名额对比所述,名额越少,容错率越低。[3]
当然,更多的同学可能处于一个“对于专业没有明显兴趣,对于能力没有准确评估”的状态。知行法学团队的建议是,因为考研的报名时间在9月10月,所以可以先复习着,不要因为专业选择上的纠结耽误复习进度;同时,因为人大的初试人大法学考研专业课要考六科,尤其理论法三科不管最后报考什么专业,都是要考察的,所以在复习中逐步发现自己的兴趣点所在,并且结合自己的专业水平再对自己最终报考的专业进行选择也是可行的。
保研名额对考研名额影响是不是很大?

在人大法学硕士考研中,保研名额对统考招生名额的影响并不很大,从近两年的情况看,两者一般是对半的比例,考研的名额一般都会多出一些,招生较多的专业如民商法会多出三个,招生较少的专业如社会法也会多出一个名额。招生人数主要是根据教研室可招生老师的情况而定的,因此每年一般不会出现特别大的变化。这一点从上表中各专业近几年的招生人数中也可以看出来。
人大法硕或学硕考试的不同?(该问题亦适用于法硕和学硕的不同)
法硕全称为法律硕士,学硕全称为法学硕士,官方通用表述为前者偏向于实务,后者偏向于学术,两者考试方面的不同主要如下:

两者在实践中的情况有如下有所差别:
1.从就业层面来看,学硕就业情况良好,红圈所、仲裁委、法院等法律专业机构中人大法学硕士的竞争力较强。值得注意的是,名校的法硕(法学)在就业市场一般不输于学硕尤其是较为冷门的学硕。因此,有志于硕士后就业的同学选择学硕和法硕(法学)都不会有特别明显的差距,未来的道路主要看个人发展和实力。
2.从学术领域来看,法硕同学升博的人数和比例远低于学硕,因此有志于学术的同学选择学硕更为合适,学术型硕士升博的概率很大,也具有相当大的比较优势,未来的学术道路更为宽广。
人大学硕专业的就业情况怎么样?(主要涉及理论法方向就业的情况怎么样)

人大学硕专业的就业方向有考公(中央选调、地方选调、国考)、律所、国企央企法务等,其中考公对于学硕不会有特别明显的方向偏好。人大法学硕士乃至其他学院毕业后绝大部分都会去往广义的“体制内”,也就是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央企国企,坐实了“第二党校”的别称;每年去往律所的法学硕士毕业生一般不会超过30人,属于小众群体。律所一般只关注到学校背景,不会关注到专业背景,人大背景足矣,方向不会造成特别大的阻碍。可能会出现某些团队对于民商法、经济法、诉讼法和行政法的偏好,但是各个专业方向基本都有自己的对应业务,即使是理论法学的相关专业,也有很多进入红圈所、精品所的先例,因此问题不是很大——其实把握一个核心是,研究生期间所学习的法学知识与实务中运用的法律知识,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别的,因此并不是民商经济法专业找到相关领域的业务团队或律师团队就一定比其他专业做得好、有优势。法务招聘可能也有一些偏好,但是对理论法就业不会造成阻碍但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用到较多民商法知识。[4]还是要说的就是这两年律所尤其是红圈所招人非常优先,即便是人大本硕的同学可能在红圈所也难以留用,因此可能需要把目光更多放在考公这个层面。
人大学硕复试分数线是多少?

人大的复试线存在“校线”和“院线”,前者由人大研招网公布,时间在前,通常名为“中国人民大学xxxx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5],包含各个学院“基本要求”,如果此时自己的总分数或单科分数低于该要求,就已经没有必要再等院线了,因为“院线≥校线”;后者由人大法学院公布,时间在后,通常名为“xxxx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学硕士研究生复试分数线”[6]。是否能够进入复试,我们关注的就是后者,即所谓“院线”。在2022年之前,人大法学学硕的复试线不区分专业,统一划线;2022年人大的复试分数线比较特殊,分为两类:民商法学以及诉讼法学(01方向)的复试分数线为375分(单科要求为:公共课60分,专业课90分);其余专业复试线均为365分(公共课60分,专业课90分)。2021年人大的复试分数线为370分(政治60分,外语65分,专业课90分)[7];2020年人大的复试分数线为365分(公共课60分,专业课90分);2019年人大的复试分数线为365分(政治60,外语60,专业课90)。
虽然每一年的复试线基本持平,但是考研这条路竞争越来越激烈是客观的,每年都在累积较多二战、三站的同学,因此分数线的背后不乏老师们有一定程度的压分,如2022年理论法学给分较严,这也是较多当年的考生反映的。
初试考多少分在复试中比较有把握?

首先,从“进入复试”的角度而言,根据近年人大法学考研的复试线来看,365分以上对于大多数专业而言基本可以过线;但若想通过初试的分数在复试中取得一定的优势,至少应当取得380分以上的分数。一些大热专业,如民商、知产、刑法等,要做好冲击390的心理准备。但这个分数因大小年而异——例如,在不分专业统一划线的背景下,2021年经济法专业仅有3人进入复试(拟招生人数7人),随后2022年回归正常,且370-379的分数段竞争异常激烈;也因专业不同而情况不同——例如,2022年民商法学专业和诉讼法学(01方向)专业复试线单独划到375分,最终2022年民商法学专业上岸的考生中,初试最低分将近390分。
下表为“2018-2022各专业录取最低分与分数线对比”:

从该表中我们可以有如下解读:
1.低分进入复试并不等于必然陪跑:以法理学为例,大多数年份以一个“低空飘过”复试线的分数进入复试,最终也可以上岸。同样的情况在大多数年份得宪行和诉讼法01两个专业,以及近两年的环境法专业中也时有发生。
2.部分专业大小年还是比较明显的:以法律史专业为例,2020年上岸的初试最低分仅比复试线高了3分,随后一年直接飙升到+16。同样,前几年环境法专业的上岸初试最低分比复试线高了十几二十分,近两年的这一差距明显缩小。
当然,复试一切皆有可能。首先,人大法学考研在复试中也存在“单科线”,往年出现过复试单科不过线被“一票否决”的情况。其次,复试本身也存在逆袭,按照2022年人大法学考研的初试、复试成绩占比和计算公式(初试占70%,复试占30%,加权成绩=初试成绩÷初试满分×100分×初试权重+复试成绩÷复试满分×100分×复试权重),简单点说,若二者在初试阶段相差3分,则复试阶段需要比对方高5分来实现翻盘(4.9分打平)。
但是我们需要反过来想想,我们会事先知道自己初试会得多少分吗?知道别人初试会得多少分吗?知道我们和别人之间初试成绩的差距吗?知道复试线吗?知道复试阶段我们的分数和别人差多少吗?前两个问题只有到公布复试名单的时候才知道;第三个问题只有看到法学院官网公布的时候才知道;最后一个问题只有公布最终的加权成绩的时候才知道,但是这个时候,已经是终局的结果了,上岸了就是此时上岸了,要么就是院内调剂或者校外调剂,但是跟原本的统招就已经没有关系了。
综上所述,这个问题是一个“由果推因”的问题——我们了解了这些信息、掌握了这些数据,那又怎么样呢?最后还是要自己去考,尽可能去考更高的分数;初试成绩出来看看自己是个什么水平,看看复试名单知道自己是稳扎稳打即可,还是需要疯狂追击,或是要提防被人弯道超车;复试之后只要等结果就可以了,结果出来再做下一步的打算——所以,在开始备考之前就纠结于自己得多少分能够在复试中取得优势或者实现翻盘本身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因为这不仅取决于自己所考的分数,还取决于该年该专业的竞争激烈程度等其他因素,或者说取决于不特定的“别人”的分数。所以,与其将希望寄托在不确定的、别人的身上,不如自己规划一个尽可能高的目标分数,“法乎其上,得乎其中”,然后静下心来,踏踏实实走好复习中的每一步,不断地向自己的目标进发。
三、先修阶段之考情分析(下)人大法学硕士考研都有哪些考试科目?

人大的初试专业课分为理论法和应用法,其中理论法的法理学、法律史、宪法学三科是固定的;应用法的七科需要进行选择,包括经济法、民法、刑法、知识产权法、诉讼法、国际法、环境法。
应用法“七选三”的策略问题?

应用法组合选择人数较多的是民法、刑法、知识产权法。同时,同学们可以结合个人特长、兴趣爱好和专业报考等情况,选择诉讼法、国际法(国际法初试仅考察国际公法)、环境法和经济法——需要指出的是,报考某一专业并不一定要在初试过程中选择对应的专业课,如报考诉讼法专业的同学也可以在初试选择民刑知,等到复试的时候再有针对性地复习报考专业的内容。需要提示的是民法科目的试题一直难度较大,且这两年恰逢民法典及相关司法解释出台的年份,复习任务较重,因此对民法不太熟悉的同学,可以在选择刑法、知识产权之外再选择一门科目。
当然,在初试中选择非民刑知的科目是有利有弊的,比如一位考生报考环境法专业并在初试的时候就选择作答这个科目,有利的一个方面在于,整个初试阶段的复习和积累可以使其在准备复试的时候有更多的知识储备;但弊端在于,如果碰到题目考察的知识点比较偏,选做民刑知三科的绝大多数同学凭着法律基础都可以对民刑知的问题进行作答,虽然肯定不如完全掌握这一知识点答得准确、全面,但至少不会大脑一片空白;但如果这一问题出现在其他四门中,很多同学不一定能应付得来——这也是知行法学建议大家在选择作答的科目时,要结合个人特长和兴趣爱好进行判断的原因。
选择民刑知以外的四科的策略问题?

1.国际法:总体而言,国际法近年来主要考察国际公法,2023年考研时更是直接明确考察范围限于国际公法,[8]因此其实考察总体范围并不多,但是除了2023年考研对此有明确通知外,往年站在考生的视角下,并不能排除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的考察可能性,不过2022年之前虽然没有明确限定考察范围为国际公法,但是也从来没有考察过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总的来说是七选三中国际法是性价比很高的科目。
2.经济法:经济法总体内容难度不大,但是考察范围比较广,考试题目的视角也比较开放,历年题目中均有未能在课本教材上找到答案的情况出现,而与当年的一些时政热点、修法热点和政策性文件紧密相关,但是这些特点并不代表基础知识就重要了,如果能合理运用基础知识,特别是总论知识作答,也可以拿较多分数。
3.诉讼法:诉讼法总体考察难度不大,但是因为很多同学接触程序法较晚,且认为程序法的内容比较繁琐,加之法考过程中对于诉讼法的考察非常细枝末节,因此不感兴趣或有恐惧心理,但是通过往年初试成绩和我们了解到的情况可以看到,诉讼法专业的高分选手云集;有些同学虽然不是报考诉讼法专业的,也选考了诉讼法一科。总而言之,需要明确的核心是,我们鼓励大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作答的科目,但每一科都在备考过程中都有阻力、障碍和难点,大家不要因此产生畏难情绪。
环境法比较偏冷,很多同学有想过从此实现“弯道超车”,往年如2020年法理学状元(知行学员)即在初试过程中选择环境法备战,后成功上岸。环境法目前也是知行团队的经典产品讲义之一,但是对考生的民法基础有一定的要求,且正如上文所言,一旦出现偏题,其他专业可以通过本科阶段的知识储备进行作答,但环境法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并不好作答。
此外,不建议非法本考生同时放弃民法和刑法两门。对于非法本的同学而言,因为法学基础较为薄弱,加之民刑的内容确实很多,因此可能对民法或者刑法产生畏难心理。如果放弃其中一门并以其他科目代替情有可原,但是如果民法和刑法都放弃并试图通过其他小众学科翻盘,一般都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暂且不言民刑都是法学专业中最为基础的学科,是法学生的基本功底,如果不经历其中至少一关的磨练,很难成为一名基础良好的法科学生。单从备考策略本身,应用法学另外五门中的很多知识,是以民刑为基础展开的,如果完全抛开民刑复习其他科目,因为缺乏对民刑基础知识、原理和思维的了解,很容易陷入到孤立的知识“点”的学习中,就像数豆子一样,数出来一二三四五就是一二三四五,而缺乏连点成线,由线及面的全盘认识。但是法考过程中认真学习民法也是可以的,如上文所言,民法学科的内容和试题对于不考民商法专业的同学并不友好,可以选择小四门中的一门,国际法、环境法、诉讼法都是很好的选择。
如果自己不考民法或者刑法,初试七选三可以放弃这一门吗?

上文已述,对于非法本考生而言,不建议民刑同时放弃,因为二者是法学专业的基本盘,是法学生的基本功,也是应用法学其他科目很多知识的基础。对于法本考生而言,建议上是一致的——如果觉得有一门比较难,可以放弃,换其他科目。但是,知行法学团队不建议民法和刑法全部放弃,因为民刑是发展最为成熟的部门法之二,如果同时放弃,没有很好的法学基础功底,其他相关学科也很难学好。但民法和刑法同时学得很好的考生确实很少,所以如果战略性放弃其中一门,且可以找到合适的备选项,是可以的。
学习民法、刑法的优势在于:首先,作为本科期间的重点课程,同学们的基础相较其他专业更加扎实;其次,民刑作为发展最为成熟的两门课程,考察重点、形式都相对确定;最后,民刑亦是法考考察的重头戏,双考选手选择民刑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建议同学们充分考量自身情况选择。
初试的时候七个科目最后的成绩会不会出现很大的区别,会不会存在一些科目在有些年份难度明显超过其他学科特别多呢?

首先,当然会出现较大的区别,因为每个人的考试状态、擅长科目、每个科目的平均用力点都是不同的。确实可能存在一些科目在某些年份的难度明显超过其他科目(但此点比较难以预计),还是推荐同学按照自己所选方向、擅长科目以及科目内容选择。因为这种情况无法事前预知,因此做过多打算也毫无意义。总体上各科难度能够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因此考察的仍然是考生的专业基础和能力,而不是投机的能力。如果非要给出建议,就是经济法学科可能会考察稍偏,民法学科常年难度较大。其他科目都比较稳定也比较友好。
人大初试的题型是什么?

人大初试各科的题型分为两大类——材料/案例分析(30分)和论述题(20分)。其中,材料分析或案例分析可能分为多个小问。上述题型导致人大法学专业课并不是“背多分”的科目,而对体系性的掌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9]从通常考察的内容上看,考试题目注重对规范的考察,涉及到法条分析以及热点条款(或制度)、争议条款和待修订/新修订条款的分析和前瞻。
人大学硕一般生源是哪一些?

从录取人数分布看,人大学硕的主要生源是五院四系以及一些法学强校的学生,主要是因为五院四系考生人数众多,尤其是中国政法大学和西南政法大学,同时又是报考人大学硕的主力军;非五院四系的学生考上的人数比较少,主要是因为非五院四系报考人大的情况就不多。最终前者上岸人数多主要是因为“考生基数大”,而绝不是因为下文所说的“学历歧视”问题——非五院四系考生,以及所谓“双非”“二本”学历背景的考生,详见问题十五。
人大法学考研会有学历歧视吗?会不会排外、排斥“五院四系”外的考生,特别是复试?

人大法学考研并不存在学历歧视。在初试过程中卷子上并不会写明本科出身;老师在打分时,因为密封线的存在,甚至看不到卷子所对应的考生是谁,也就更不可能看到或者去查学历背景,以保证程序的公正;复试阶段面试可能会有自我介绍环节,这里是老师唯一知道考生学历背景的机会,但从结果来看,人大每年最后录取的学生既有五院四系,也有非常多的非法学强校,也有二本、三本院校的考生上岸的先例,复试老师们都是通过几个问题就可以知道专业课掌握得如何,因此大家需要把担忧放在专业课水准之上,不需要担心歧视问题。如仅2022年一年,知行法学的学员中,就有二本院校出身390+(应用法135+)上岸人大民商法专业的学员;[10]有双非一战380+(公共课双70+,理论法120+)上岸人大知产专业的学员;[11]还有双非二本二战380+(公共课双70+)上岸的学员。[12]可见人大不存在学历歧视。
最后,知行法学团队的结论是:学历背景于你自己,或许可以决定你理解和记忆某一知识的速度,但绝不会直接决定一个人的考研的成败;学历背景于他人,或许可以产生一个第一印象,但考研,即使是复试面试,老师也不是靠第一印象打分的。各位同学无需太过担心,专注于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即可。
至于是否排外,是否排斥或者特别青睐特定院校的考生。首先,人大法学院本科的人数本来就不多,保研、出国、就业少了一批;初试刷了一批;真到了复试阶段的其实就不剩几个人了,而且根据一些上岸的学员反馈很多老师并不亲睐本校学生,有时必须要承认在五院中厮杀考进人大法学院的学生,专业基础能力更具有竞争力。进一步言之,其实和上文所言的情况一样——客观上,判卷老师在初试阶段就没有了解学历背景的可能,到了复试阶段也只有面试环节才有可能了解;主观上,大家可以换位思考,一个一问三不知的名校考生,和一个对答如流、逻辑清晰、论证充分、内容丰富的二本考生,作为考官,你会喜欢哪一位呢?
非五院四系考生考上人大的可能性大吗?

上一问题中,在三位学员总分之外,我们还额外标注了三位比较有特点的分数。第一位学员初试阶段应用法分数极高,除了可以回应各位考生关于“是否有学历歧视”的问题,还可以回应各位自认为“学历背景不佳”的考生,对于自己法学基础是否薄弱所以不能报考人大,是否可以通过几个月的复习在专业课上实现提高等问题。第二位学员也是如此,2022年理论法的分数整体偏低,120+的理论法分数足以说明该学员理论法学基础知识之扎实,体系掌握之优秀、答题方法运用之熟练。另外,后两位学员的一个共同点是,公共课双70+,甚至有75+的科目,这在考研初试中是非常有优势的——退一万步说,就算自己不是法学名校出身的同时,法学基础真的就是很薄弱,那公共课总归跟法学专业素养无关吧?就算专业课不能非常“拔尖”,至少公共课可以努努力、赶一赶甚至超一超吧?
的确,根据上文所说的,每年人大法学考研上岸的人中,多数是五院四系出身,很多其他院校的,也是所谓的“985、211”的考生(甚至后者都很少,也就是说大多数考生的学历背景,要么校强专业弱,要么校弱专业强、要么二者皆强)。但是上文也已经指出,这些学校上岸人数多,很大的原因是这些学校本身法学专业人数就多,相对应的考生人数就多,基数大一般情况下最终上岸占的比例也会高。在此也需要给大家说明白一件事情:学历背景是因为你的高考成绩导致的,不是因为你的法学素养导致的。你的高考成绩和最终的本科院校,跟你的生源地有关系,跟你选文选理擅长文理有关系,跟你高考前的一切一切都可能有关系,但是跟你法学基础一点关系都没有,因为高考不会专门考法学专业知识。所以其实在你进入大学校门学习法律之前,你的法学基础跟你考上的是不是五院四系没关系。不可否认的是,不同学校之间,法专业教育的水平确有差异,从而导致了法学基础的不同。但是,只要是考试就有它的范围和针对性,而本科学习法学知识和积累下来的法学理论、学习方法和答题方法等,可能会有 助,但有时候对于“考试”“备考”而言,反倒有可能 倒忙。
所以说到底,分数看的是“数”和“排名”,看的是经过几个月的备考,你的知识储备、体系搭建、方法运用能不能在试卷上很好地呈现。所以从今天开始,抛开对于“五院四系”“985、211”和“双一流院校”“法学一流学科”这些名头的盲目崇拜,抛开对于自己的偏见和自卑,都是两个肩膀扛一个脑袋,都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复习去拿高分,问什么可能性?落到自己头上,就是100%和0%。
至于具体的学习方法,大家可以阅读知行法学公众号中总结的经验帖。[13]我们认为不管学历背景如何,只要是作为考生,对于经验帖的态度都应该是一致的(详见第二节·先修阶段综合篇——二、复习规划、时间安排、心态调整总体提示——17)。有些考生认为,自己学历背景不好,所以将自己看经验帖的目光限缩在相同或类似学历背景的上岸考生撰写的内容上(在此处就是仅仅阅读以上三篇经验帖)。大家需要想一个问题,你作此选择的一个基本逻辑是“我和作者有共同点”,所以可能会面对相同的问题,所以想看看别人是怎么解决的,这没有错,你当然可以由此借鉴其中的很多经验;但你和这些作者不是“连体婴儿”,你们之间有这个相同点≠事事相同,你和其他作者之间也不是因为学历背景不同而事事皆不同,所以其他人的经验也不是不能学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而学习方法与学历背景之间并没有直接、必然的联系,视角和思维都要打开,兼听则明,建立任何可能的联系,学习任何适合的经验,形成对于自己来说最高效的学习方法。
人大学硕一战考研上岸的可能性?n战考生是否更具竞争力?

考生的竞争力并不因“考过几次”而产生或提高,因此同学们不用过于担心一战上岸可能性不大,n战考生此前失利各有其原因,若无法在复习中克服,十年八年仍然都会有这一问题;不可否认的是,n战考生确实有一定复习基础,若是痛定思痛、解决问题、调整方法上岸可能性很大。例如2021年民商法方向,一战上岸和n战上岸的人数大约各占一半,初试400分考生为一战考生;2021年知行最高分417分考生亦为一战考生。说到底这些都是法学基础掌握程度的问题,本科掌握扎实的一战考生自然更加容易上岸。一战考生应当做到平常心,不要怕,努力学,坚持自己的复习节奏,n战考生所谓的“经验”和“基础”,其实是一把“双刃剑”,人大法学考研考的也不是谁有经验,谁以前的基础好,一切都是考场上见真章。另外,报考任何学校都存在面对n战考生的情况,越是名校这种情况越多,因为越是名校,对于n战考生来说就会觉得“越值得”,但最终的结果都要依靠每个人自己的准备情况而定。
什么是全日制/非全日制,定向/非定向?

人大学硕均是全日制,非定向考生。全日制学生周一到周五在校授课,针对全职学生;非全日制学生在周六、周日或者其他集中时间上课,主要针对工作人士。定向,就是毕业后回定向单位就业;非定向,就是不确定未来的工作单位。非定向的考生在录取后,入学前是否转档案、户口,一看学校规定,二看个人意愿。
少干计划是什么?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纳入年度中央级高校研究生招生计划,单独下达管理(所以少干名额不占统招名额)。重点面向西藏、新疆、内蒙古、宁夏、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甘肃、青海等西部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享受西部政策待遇的民族自治地方和需要特别支持的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以及内地西藏班、新疆班,按照“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要求(硕士的服务期是五年、博士的服务期是八年),采取“统一考试、适当降分”等特殊政策措施招收新生(这是少干计划的分数优势)。招生对象以少数民族考生为主,同时安排一定比例招收长期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汉族考生。对享受上述政策的拟录取考生,在录取之前均签定定向培养和就业协议。
就考试而言,少干计划与统招是分开竞争的。也就是说,初试成绩出来之后,少干计划的考生是与报名少干计划的所有考生排名竞争的,而非与自己所报考的小专业的统招生排名竞争。因此,统招考生不用担心少干计划的考生与自己共享招生名额。
当然,虽然大多数情况下少干计划复试线低于统招复试线,但其竞争压力并不小,因为这部分考生是在学院之内、不分专业、共同竞争。对于他们而言,学院的少干名额就是招生名额——数量不确定,学硕和法硕之间如何分配不确定,最关键的是,不确定对手的情况,如果只有1个名额,恰好碰到一个在统招里都算高分的高手,那只能自认倒霉。
经历空白有影响吗?

没有决定性影响。这一问题主要出现在复试,特别是复试面试中。有丰富经历的同学可能综合能力比较高,在复试中会有比较好的表现。但是各位考生需要明确的是,你自己以为非常耀眼的经历,在老师眼里要么不知所云,要么觉得是过家家,因为如果获得过法学界或者至少是法学本科生范围内,真正知名度和认可度很高的竞赛奖项,或者参加过相关项目的同学,大多数都已经保研了;当然,考研考生中也不乏高手,若有非常抢眼的经历,可能会有印象分的加分,但是不是决定项,老师最终还是以面试的表现定分数、定胜负。因此,同学无需过多担心。
注释
[1]例如:民商法学专业复试线划在375分,20人进入复试,其中6人集中在390-395这一分数段,6人集中在380-385这一分数段。
[2]例如:民商法专业初试最高分405分,另有一位考生初试399分;诉讼法学(01方向)专业有两人初试成绩400+。
[3]往年也不乏存在环境法400分,社会法390分的选手,因此需要大家综合权衡进行选择。
[4]可参考法学类专业就业数据分析:https://mp.weixin.qq.com/s/-3xfhdlymma3ynll8lquyq,访问日期2022年2月12日。
[5]可参考2022年的通知:http://www.law.ruc.edu.cn/home/t/?id=57989
[6]可参考2022年的通知:http://www.law.ruc.edu.cn/home/t/?id=57989
[7] 370分为近年来相对较高的复试线,比“校线”高了10分也是较为罕见的情况;尤其是在普遍反映“英语难度较高”的情况下,外语单科线却比往年提高了5分。因此,对于志在上岸人大法学院的考生而言,万不可“人云亦云”“知难而退”,要把每个科目、每个细节都做好,做到“人难我难,我不畏难”。
[8]需要注意,对于考察范围的这一通知只适用于当年,并不代表明确往后人大法学考研初试的国际法一科都只考察国际公法。
[9]这里的“非背多分”科目并不是指对背诵没有要求,而是要在背诵的基础上,对于知识的体系性也有较高的要求。同时,虽然题型中并没有“名词解释”,但不代表名词解释这种“考察方法”不存在,在分析题和论述题中,都必然涉及到对于基础概念的解释。因此,体系性要求“基于基础知识,高于基础知识”。
[10]经验帖:《四非二本391分上岸人大民商法: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g2ode5odc3mq==&mid=2247487993&idx=1&sn=23963e29492f86c8befda26a6e9208b5&scene=21#wechat_redirect
[11]经验帖:《双非一战上岸人大知识产权法》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kwodmyodq1nw==&mid=2247512215&idx=1&sn=56ba8df43420bb8460b7ac2233b5ed85&scene=21#wechat_redirect
[12]经验帖:《双非二本二战人大法学考研上岸:自我怀疑,不如提高执行力》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g2ode5odc3mq==&mid=2247489788&idx=1&sn=41116fc8092869cf2c238e15fca5af91&scene=21#wechat_redirect
[13]详见:《经验贴集结号丨人大法学考研的状元榜眼们的求学路:人生在勤,不索何获》https://mp.weixin.qq.com/s/abofkcygtz4mhlwvkn7xtw


更多详情请关注微博/知乎/微信公众号:知行法学,学术型辅导团队,日常发布人大法学考研最新消息,提供法学考研一站式解决方案,有专业、有方法、有温度、有态度。

Related Posts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京ICP备18012533号-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