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暨南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2020暨南大学附属小学招生简章)

|==
2020暨南大学世界史真题一、名词解释
1.?罗塞塔石碑
也译作罗塞达碑,高1.14米,宽0.73米,制作于公元前196年,刻有古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登基的诏书。石碑上用希腊文字、古埃及文字和当时的通俗体文字刻了同样的内容,这使得近代的考古学家得以有机会对照各语言版本的内容后,解读出已经失传千余年的埃及象形文之意义与结构,而成为今日研究古埃及历史的重要里程碑。罗塞塔石碑最早是在1799年时由法军上尉皮耶-佛罕索瓦·札维耶·布夏贺在一个埃及港湾城市罗塞塔发现,但在英法两国的战争之中辗转到英国手中,自1802年起保存于大英博物馆中并公开展示。
2.?三一区
公元前508年雅典政治家克利斯提尼实行政治和社会改革。克利斯提尼在公元前525~前524年任雅典首席执政官。公元前508年,他联合平民通过公民大会推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首先,他设立10个地区部落,取代原来的4个氏族部落。雅典被分为城区、沿海和内地三大地区,各大地区再分为十部分,称为三一区。通过抽签,从每个大区中各抽一个三一区,合成一个地区部落。三一区下分若干德莫(demos,自治村社),构成雅典公民政治、社会和宗教活动的基层单位。年满18岁的雅典男性青年,在其父母所隶属的德莫内通过一定的入籍仪式便可取得公民权。一些外邦人也在德莫内取得雅典公民权。这样,地域原则代替了血缘原则,削弱了氏族贵族在各方面的影响,雅典国家组织也由于摆脱氏族关系的残余而完全形成了。
3.?李锡尼-绥克斯图法案
罗马共和国平民反对贵族斗争时期制定的重要法案。是平民对贵族斗争第二阶段的最大胜利,于公元前367年通过。李锡尼一绥克斯图法的主要内容是:第一,平民所欠债务一律停止付息,已付的利息作为本金计算,尚未偿清部分,分三年还清。第二,全体居民都可以占有、使用罗马公地,最高限额为500犹格,同时限定了在公地上放牧牲畜的头数。第三,取消军事保民官,恢复两名执政官的制度,规定其中一名必须出自农民。随后,其他若干官制也对平民开放。
4. 人权宣言
法国大革命时期制宪议会颁布的纲领性文件。全称为《人权与公民权宣言》。1789年8月,制宪议会通过了《人权与公民权宣言》,宣布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天赋不可剥夺的人权,肯定了言论、信仰、著作和出版自由,阐明了司法、行政、立法三权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人权宣言》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一些根本原则,在动员和团结法国人民参加反封建斗争方面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5.?普鲁士式道路
资本主义在农业中发展的形式之一。因在普鲁士表现得最为典型,故名。从1807年至1850年,普鲁士政府先后颁布法令,用偿付赎金的办法,废除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和封建义务。容克地主以得到的巨额赎金作为资本,逐渐把农奴制庄园改变为资本主义农场。普鲁士式道路使农村中的资本主义关系确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德国农业的发展,并为德国工业的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
6.?新经济政策
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1921年3月,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法令,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实行产品交换,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则允许私人经营,废除国家配给制和国家贸易垄断制。新经济政策的实行使1921年的危机迅速得到克服。
7.?啤酒馆暴动
1923年德国纳粹党在巴伐利亚邦企图夺取政权的一次未遂政变。1923年11月8日晚,希特勒趁巴伐利亚邦长官在慕尼黑一家啤酒馆集会的时机,率领一批冲锋队员闯进会场,企图推翻政府。由于纳粹党的力量这时还很薄弱,这次暴动很快就被平定下去了。希特勒被判刑五年。
8.? 政策
德国总理勃兰特提出的目的在于改善联邦德国与苏联、民主德国和东欧其他各国关系的政策。主要内容是承认战后欧洲各国的现有边界,改善与苏联和东欧各国的关系,承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实现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并表示愿意以和平方式谋求国家统一。此前联邦德国因实行哈尔斯坦主义造成与苏联长期对立,并加深对美国的依赖。 政策反映出联邦德国在国际形势缓和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摆脱美国控制,谋求独立外交,提高国际地位的倾向。它实质上是联邦德国凭借其经济实力向东欧和苏联推行自己战略的具体表现。 政策虽然立足于西方,但却发展了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是联邦德国在在国际政治舞台上重新发挥重要作用的开端和标志。
二、简答题
1.?罗马帝国“3世纪危机”的表现
从公元2世纪末到公元3世纪末,罗马帝国爆发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史称3世纪危机。危机表现为农业萎缩,商业萧条,城市衰落,财政枯竭,政治混乱以及贫民奴隶不断起义和大批蛮族乘机入境。这种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危机是由于奴隶制的衰落和奴隶社会矛盾激化而造成的。
(1)农业萎缩、商业萧条、城市衰落。在意大利,农业首先出现凋敝之势,经营葡萄和橄揽业的奴隶制庄园入不敷出,大多改为牧场或任其荒芜,生产急剧萎缩。后来危机逐渐波及北非和高卢等行省地区,出现了全面衰退的趋势。意大利各城市的手工业也因为奴隶生产效率低下和行省商品竞争和排挤而衰落下来。农业和手工业的衰落,必然导致商业萧条和城市没落,而社会动乱、交通梗塞和财政危机更是加剧了这一过程。
(2)财政枯竭。在经济衰退、财政负担加重和税收缩减的情况下,帝国政府强令各城市议会负责征集赋税,欠税则由议员补足。帝国政府另一个弥补财政亏空的办法是发行劣质货币。但是二者均造成了严重后果。
(3)政治混乱。此时近卫军发动兵变、拥立皇帝是家常便饭,各行省驻军也纷纷拥立皇帝、争夺政权,导致罗马帝国四分五裂,各派势力互相攻伐。
(4)内乱外患加剧。内乱指贫民奴隶的不断起义,公元3世纪起义的烽火几乎 遍及全国各地。其中,规模最大、持续最久的是高卢的巴高达运动。起义者组织了军队,消灭了许多大庄园,攻克了许多城市。外患指的是蛮族的入侵。由于边防的削弱,日耳曼部落乘虚而入,突破边防涌入罗马境内。罗马采取以蛮制蛮的政策,导致军队逐渐蛮族化。
3世纪危机是全面而深刻的,涉及罗马帝国的方方面面,使得帝国政权陷于风雨飘摇、岌岌可危的境地。
2.?彼得一世改革内容
(一)背景。17世纪,俄国与西欧各国相比,仍十分落后。尽管在冶金、制革、造纸、玻璃等行业中也出现了一些手工工场,但总计不过30余家,而且除个别外商开办的之外,全都使用农奴工人。商业也有所发展,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全俄市场开始形成。正因为在落后的俄国出现了这些新的因素,所以社会上很多地主和商人便提出了改革的要求,希望国家为经济活动提供有利的条件。统治阶级中有眼光的人也在寻求摆脱国家落后状态的途径,彼得一世的改革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实施的。
(二)内容。(1)军事上,实行义务征兵制,创建海军。根据这个制度,每年农民和农奴按一定比例都要应征入伍,贵族服役也要从当兵开始,然后才能升任军官。为训练军官,彼得一世开办炮兵学校、海军学院和军医学校等,军官都要经过专门的学习。他引进国外的新式武器与战略战术,建立了俄国第一支海军。(2)经济上,发展工商业,学习西欧先进科学技术。彼得一世大力提倡发展工商业,下令由政府出面兴办手工农场,也鼓励私人办工场。他调拨大批皇室农奴到工场做工,允许私人手工工场主购买农奴去做工,甚至可以整村购买。在外贸方面,他实行了高关税等保护主义政策。为发展工商业,从国外招聘大量技术专家,允许他们在俄国办厂,并给他们以宗教宽容与司法特权。与此同时,他还派遣大批留学生去西欧学习,学习西方的科学文化及工程技术。(3)政治上,改革行政机构和行政区划。他建立起了中央集权制度,以参政院为权利枢纽,下设行政、外交、陆军、海军、财政、司法、工商、矿务各部。为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他参照西方的模式进行行政改革。他还把教会置于政府管辖下,设立宗教院进行管理,大教长的职位被取消,教士一律从国家领取薪金,这样,教会就成了国家政权的一部分。1708年,他把全国分为8个大省,大省长直属中央政府。1719年,他又重新划分全国为50个较小的省,省以下再设更小的区划。由于这些改革,完整的中央集权的行政体系建立起来。(4)文化上,简化俄文字母,提倡西欧生活方式。他仿效西方,创办科学院、医科学校、数学学校、出版报纸,组织人翻译外国书籍,引进公历与俄历并用,规定在宫廷中用法语对话,还引进了芭蕾舞艺术等。此外,他还下令进行了文字改革,改革后的文字一直沿用到十月革命前。
(三)评价。彼得一世的改革是一次强制性的现代化运动,为俄国经济的发展、 国家体制的演进和跻身于欧洲强国的行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彼得的现代化主要是以倡导科技发展实业为目标的,没有也从来不想触动俄国的社会基础——农奴制。
3.?罗斯福新政措施
(一)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罗斯福新政实施分为1933-1935年、1935-1939年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重点在复兴和救济,第二阶段重点在改革。在“新政”实施期间,政府和国会总共颁发了700多个法令,涉及整顿财政金融、调整工业生产、节制农业发展、实行社会救济、举办公共工程、改革政治体制等方面。
(1)在财政金融方面。1933年3月9日,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案》,授权总统整顿破产银行的大权,由政府提供35亿美元贷款, 助大银行复业。1935年政府又颁布了新的《银行法》,规定拥有100万美元资金以上的一切州银行都必须加入联邦储备银行,由一个中央委员会对各联邦银行进行直接管理。为了加强美国对外的经济地位,罗斯福政府于1933年3月10日宣布停止黄金出口,4月19日正式宣布放弃金本位。到同 年10月,美元贬值约30%。这一举措,增强了美国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
(2)在工业生产措施方面。1933年6月16日,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该法是“新政”的核心与基础。规定将全国工业划分为17个部门,分别成立协商委员会,制定“公平竞争法规”,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和工资水平等,以避免盲目竞争而导致生产过剩。法令还对劳资关系作了规定,工人有组织工会和推选代表与资方集体商订雇佣合同的权利,资本家必须接受最高工作时数和最低工资额的限制。《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实施对于恢复经济、缓和阶级矛盾起了较大的作用。
(3)在节制农业方面。1933年5月12日,国会通过了《农业调整法》,根据该法,政府设立了农业经济调整署,主要任务是有计划地缩减农业生产,销毁“过剩”的农产品,以提高农产品价格,克服农业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政府对缩减农业产量的农业主进行补贴,并给予贷款。这些措施,使农产品价格逐渐回升,促进了农业的复苏。1938年,联邦政府又颁布了新的《农业调整法》,规定在丰年时由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歉收时由政府控制市场价格。
(4)以工代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1933年5月,罗斯福促使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直接救济失业者和贫穷者。除了直接救济外,政府更多地采用以工代赈的办法来对失业和贫穷者进行救济。1935年8月14 日,国会通过《社会保险法》(又称《社会保障法》)。该法包括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对无依无靠者提供救济三部分,改变了过去主要由慈善团体提供救济的传 统,由联邦和州政府共同承担生活保障的责任,开始了“福利国家”的实验。
(5)制定劳工立法,调整劳资关系。为缓和劳资矛盾,罗斯福敦促国会于1935年7月通过了《全国劳工关系法》,即《华格纳法》。该法规定:工人有组织工会和集体同资本家谈判合同的权利,资本家不能禁止工人罢工;成立劳资关系署,调查调解劳资纠纷。1938年,国会又通过了《公平劳动标准法》,规定了每周的最高工作时数和每小时的最低工资额,并禁止使用童工。
(6)在政府体制改革方面。新政时期,罗斯福全面扩张了总统权力,逐步确立了以总统为中心的三权分立新格局。他颁布行政命令改组、合并和取消一些行政 机构。1939年4月,国会通过了《政府机构改组法》。1939年9月8日,总统颁布了第8248号行政改革命令,建立了包括白宫办公厅、预算局、国家资源计划处、人事管理联络处和政府报告署等总统办事机构,从而确立了以预算局为中枢的管理体系。
(二)罗斯福新政的意义。罗斯福“新政”是在大危机威胁美国的形势下,试图在资本主义范围内对其中某些弊病加以改革,以保证资本主义的稳定和发展。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新政”以资产阶级民主范围内的国家干预,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人们对美国国家制度的信心,解脱了由于经济危机造成的法西斯势力对美国的威胁。其次,由于政府通过国会新的立法对美国社会经济生活实行前所未有的干预,从而大大扩大了联邦政府和总统的权力。最后,“新政”大大加强了美国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
三、材料题
1.?十字军东征原因
2.?《大西洋宪章》内容和作用
四、论述题
1.?种姓制度形成、特点
(1)种姓制度的形成。
古印度种姓制度萌芽于早期吠陀时代之末,形成于后期吠陀时代。种姓制度的产生原因与雅利安人的军事征服和雅利安人内部分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种姓,梵语叫“瓦尔那”,意为肤色。在白肤色的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河流域之初,他们发现当地居民的皮肤是黑色的,为了区分,他们自称“雅利安瓦尔那”,把征服和与之敌对的当地居民称之为“达萨瓦尔那”。后来,雅利安内部也出现了不平等的社会现象,出现了平民和贵族。平民称为“吠舍”;贵族中一部分是从事祭祀的,称“婆罗门”,另外一部分从事战争的贵族叫“罗奢尼亚”。到后期吠陀时代,随着雅利安人国家和婆罗门教的形成,种姓正式演变成一种严格的等级制度。
(2)种姓制度是古代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它的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和义务等方面有严格规定:
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是掌握神权的祭司贵族集团。他们拥有宗教经典的解释权和宗教仪式的主持权,是社会精神生活的统治者。他们通过宗教活动获取报酬。有的婆罗门充当国王的顾问,以占卜活动来影响国王的决策。
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由“罗奢尼亚”发展而来,是掌握军权和政权的世俗贵族集团,是社会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内的统治者,国王通常属于此等级。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而且还通过战争获取大量财富。
第三等级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民平民阶层。他们从事农、牧、商等业,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由于他们是雅利安人,因此有参加雅利安人宗教仪式的权利。
第四等级首陀罗是社会地位低下的被统治者,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也有少数是战败或沦落的雅利安人。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各种生产劳动,当时被认为低贱的劳动者,其中有的人已沦为雇工和奴隶。但从总体上来说,首陀罗是下层受苦的平民,不完全等同于奴隶。与前三个等级不一样,首陀罗没有宗教信仰权,不能参加前三个等级的宗教礼仪。
(3)种姓制度的基本特征。
一是各等级职业世袭,父子世代相传。
二是各等级实行内部同一等级通婚,严格禁止低等级之男与高等级之女通婚。
三是首陀罗没有参加宗教生活的权利。前三个等级有权参加,而首陀罗作为非雅利安人,被剥夺了宗教权利。
四是各等级在法律地位上是不平等的。
(4)后期吠陀时代,维护种姓制度的思想武器是婆罗门教。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理论来源
(1)经济条件: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9世纪30?4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2)政治条件: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也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到19世纪 30?40年代,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阶级斗争的历史舞台。三大工人运动中提出的经济、政治要求及斗争的经验教训等,也为科学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可能。
(3)思想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思想来源。
(4)自然科学基础:18世纪末19世纪初,自然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 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揭示了世界的物质性、物质世界的永恒性、统一性以及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性,从而推翻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为辩证唯物主义学说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奠定了牢固的科学基础。
?

2020暨南大学世界史真题一、名词解释
1.?罗塞塔石碑
也译作罗塞达碑,高1.14米,宽0.73米,制作于公元前196年,刻有古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登基的诏书。石碑上用希腊文字、古埃及文字和当时的通俗体文字刻了同样的内容,这使得近代的考古学家得以有机会对照各语言版本的内容后,解读出已经失传千余年的埃及象形文之意义与结构,而成为今日研究古埃及历史的重要里程碑。罗塞塔石碑最早是在1799年时由法军上尉皮耶-佛罕索瓦·札维耶·布夏贺在一个埃及港湾城市罗塞塔发现,但在英法两国的战争之中辗转到英国手中,自1802年起保存于大英博物馆中并公开展示。
2.?三一区
公元前508年雅典政治家克利斯提尼实行政治和社会改革。克利斯提尼在公元前525~前524年任雅典首席执政官。公元前508年,他联合平民通过公民大会推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首先,他设立10个地区部落,取代原来的4个氏族部落。雅典被分为城区、沿海和内地三大地区,各大地区再分为十部分,称为三一区。通过抽签,从每个大区中各抽一个三一区,合成一个地区部落。三一区下分若干德莫(demos,自治村社),构成雅典公民政治、社会和宗教活动的基层单位。年满18岁的雅典男性青年,在其父母所隶属的德莫内通过一定的入籍仪式便可取得公民权。一些外邦人也在德莫内取得雅典公民权。这样,地域原则代替了血缘原则,削弱了氏族贵族在各方面的影响,雅典国家组织也由于摆脱氏族关系的残余而完全形成了。
3.?李锡尼-绥克斯图法案
罗马共和国平民反对贵族斗争时期制定的重要法案。是平民对贵族斗争第二阶段的最大胜利,于公元前367年通过。李锡尼一绥克斯图法的主要内容是:第一,平民所欠债务一律停止付息,已付的利息作为本金计算,尚未偿清部分,分三年还清。第二,全体居民都可以占有、使用罗马公地,最高限额为500犹格,同时限定了在公地上放牧牲畜的头数。第三,取消军事保民官,恢复两名执政官的制度,规定其中一名必须出自农民。随后,其他若干官制也对平民开放。
4. 人权宣言
法国大革命时期制宪议会颁布的纲领性文件。全称为《人权与公民权宣言》。1789年8月,制宪议会通过了《人权与公民权宣言》,宣布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天赋不可剥夺的人权,肯定了言论、信仰、著作和出版自由,阐明了司法、行政、立法三权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人权宣言》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一些根本原则,在动员和团结法国人民参加反封建斗争方面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5.?普鲁士式道路
资本主义在农业中发展的形式之一。因在普鲁士表现得最为典型,故名。从1807年至1850年,普鲁士政府先后颁布法令,用偿付赎金的办法,废除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和封建义务。容克地主以得到的巨额赎金作为资本,逐渐把农奴制庄园改变为资本主义农场。普鲁士式道路使农村中的资本主义关系确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德国农业的发展,并为德国工业的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
6.?新经济政策
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1921年3月,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法令,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实行产品交换,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则允许私人经营,废除国家配给制和国家贸易垄断制。新经济政策的实行使1921年的危机迅速得到克服。
7.?啤酒馆暴动
1923年德国纳粹党在巴伐利亚邦企图夺取政权的一次未遂政变。1923年11月8日晚,希特勒趁巴伐利亚邦长官在慕尼黑一家啤酒馆集会的时机,率领一批冲锋队员闯进会场,企图推翻政府。由于纳粹党的力量这时还很薄弱,这次暴动很快就被平定下去了。希特勒被判刑五年。
8.? 政策
德国总理勃兰特提出的目的在于改善联邦德国与苏联、民主德国和东欧其他各国关系的政策。主要内容是承认战后欧洲各国的现有边界,改善与苏联和东欧各国的关系,承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实现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并表示愿意以和平方式谋求国家统一。此前联邦德国因实行哈尔斯坦主义造成与苏联长期对立,并加深对美国的依赖。 政策反映出联邦德国在国际形势缓和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摆脱美国控制,谋求独立外交,提高国际地位的倾向。它实质上是联邦德国凭借其经济实力向东欧和苏联推行自己战略的具体表现。 政策虽然立足于西方,但却发展了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是联邦德国在在国际政治舞台上重新发挥重要作用的开端和标志。
二、简答题
1.?罗马帝国“3世纪危机”的表现
从公元2世纪末到公元3世纪末,罗马帝国爆发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史称3世纪危机。危机表现为农业萎缩,商业萧条,城市衰落,财政枯竭,政治混乱以及贫民奴隶不断起义和大批蛮族乘机入境。这种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危机是由于奴隶制的衰落和奴隶社会矛盾激化而造成的。
(1)农业萎缩、商业萧条、城市衰落。在意大利,农业首先出现凋敝之势,经营葡萄和橄揽业的奴隶制庄园入不敷出,大多改为牧场或任其荒芜,生产急剧萎缩。后来危机逐渐波及北非和高卢等行省地区,出现了全面衰退的趋势。意大利各城市的手工业也因为奴隶生产效率低下和行省商品竞争和排挤而衰落下来。农业和手工业的衰落,必然导致商业萧条和城市没落,而社会动乱、交通梗塞和财政危机更是加剧了这一过程。
(2)财政枯竭。在经济衰退、财政负担加重和税收缩减的情况下,帝国政府强令各城市议会负责征集赋税,欠税则由议员补足。帝国政府另一个弥补财政亏空的办法是发行劣质货币。但是二者均造成了严重后果。
(3)政治混乱。此时近卫军发动兵变、拥立皇帝是家常便饭,各行省驻军也纷纷拥立皇帝、争夺政权,导致罗马帝国四分五裂,各派势力互相攻伐。
(4)内乱外患加剧。内乱指贫民奴隶的不断起义,公元3世纪起义的烽火几乎 遍及全国各地。其中,规模最大、持续最久的是高卢的巴高达运动。起义者组织了军队,消灭了许多大庄园,攻克了许多城市。外患指的是蛮族的入侵。由于边防的削弱,日耳曼部落乘虚而入,突破边防涌入罗马境内。罗马采取以蛮制蛮的政策,导致军队逐渐蛮族化。
3世纪危机是全面而深刻的,涉及罗马帝国的方方面面,使得帝国政权陷于风雨飘摇、岌岌可危的境地。
2.?彼得一世改革内容
(一)背景。17世纪,俄国与西欧各国相比,仍十分落后。尽管在冶金、制革、造纸、玻璃等行业中也出现了一些手工工场,但总计不过30余家,而且除个别外商开办的之外,全都使用农奴工人。商业也有所发展,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全俄市场
2020暨南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2020暨南大学附属小学招生简章)插图
开始形成。正因为在落后的俄国出现了这些新的因素,所以社会上很多地主和商人便提出了改革的要求,希望国家为经济活动提供有利的条件。统治阶级中有眼光的人也在寻求摆脱国家落后状态的途径,彼得一世的改革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实施的。
(二)内容。(1)军事上,实行义务征兵制,创建海军。根据这个制度,每年农民和农奴按一定比例都要应征入伍,贵族服役也要从当兵开始,然后才能升任军官。为训练军官,彼得一世开办炮兵学校、海军学院和军医学校等,军官都要经过专门的学习。他引进国外的新式武器与战略战术,建立了俄国第一支海军。(2)经济上,发展工商业,学习西欧先进科学技术。彼得一世大力提倡发展工商业,下令由政府出面兴办手工农场,也鼓励私人办工场。他调拨大批皇室农奴到工场做工,允许私人手工工场主购买农奴去做工,甚至可以整村购买。在外贸方面,他实行了高关税等保护主义政策。为发展工商业,从国外招聘大量技术专家,允许他们在俄国办厂,并给他们以宗教宽容与司法特权。与此同时,他还派遣大批留学生去西欧学习,学习西方的科学文化及工程技术。(3)政治上,改革行政机构和行政区划。他建立起了中央集权制度,以参政院为权利枢纽,下设行政、外交、陆军、海军、财政、司法、工商、矿务各部。为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他参照西方的模式进行行政改革。他还把教会置于政府管辖下,设立宗教院进行管理,大教长的职位被取消,教士一律从国家领取薪金,这样,教会就成了国家政权的一部分。1708年,他把全国分为8个大省,大省长直属中央政府。1719年,他又重新划分全国为50个较小的省,省以下再设更小的区划。由于这些改革,完整的中央集权的行政体系建立起来。(4)文化上,简化俄文字母,提倡西欧生活方式。他仿效西方,创办科学院、医科学校、数学学校、出版报纸,组织人翻译外国书籍,引进公历与俄历并用,规定在宫廷中用法语对话,还引进了芭蕾舞艺术等。此外,他还下令进行了文字改革,改革后的文字一直沿用到十月革命前。
(三)评价。彼得一世的改革是一次强制性的现代化运动,为俄国经济的发展、 国家体制的演进和跻身于欧洲强国的行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彼得的现代化主要是以倡导科技发展实业为目标的,没有也从来不想触动俄国的社会基础——农奴制。
3.?罗斯福新政措施
(一)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罗斯福新政实施分为1933-1935年、1935-1939年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重点在复兴和救济,第二阶段重点在改革。在“新政”实施期间,政府和国会总共颁发了700多个法令,涉及整顿财政金融、调整工业生产、节制农业发展、实行社会救济、举办公共工程、改革政治体制等方面。
(1)在财政金融方面。1933年3月9日,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案》,授权总统整顿破产银行的大权,由政府提供35亿美元贷款, 助大银行复业。1935年政府又颁布了新的《银行法》,规定拥有100万美元资金以上的一切州银行都必须加入联邦储备银行,由一个中央委员会对各联邦银行进行直接管理。为了加强美国对外的经济地位,罗斯福政府于1933年3月10日宣布停止黄金出口,4月19日正式宣布放弃金本位。到同 年10月,美元贬值约30%。这一举措,增强了美国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
(2)在工业生产措施方面。1933年6月16日,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该法是“新政”的核心与基础。规定将全国工业划分为17个部门,分别成立协商委员会,制定“公平竞争法规”,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和工资水平等,以避免盲目竞争而导致生产过剩。法令还对劳资关系作了规定,工人有组织工会和推选代表与资方集体商订雇佣合同的权利,资本家必须接受最高工作时数和最低工资额的限制。《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实施对于恢复经济、缓和阶级矛盾起了较大的作用。
(3)在节制农业方面。1933年5月12日,国会通过了《农业调整法》,根据该法,政府设立了农业经济调整署,主要任务是有计划地缩减农业生产,销毁“过剩”的农产品,以提高农产品价格,克服农业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政府对缩减农业产量的农业主进行补贴,并给予贷款。这些措施,使农产品价格逐渐回升,促进了农业的复苏。1938年,联邦政府又颁布了新的《农业调整法》,规定在丰年时由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歉收时由政府控制市场价格。
(4)以工代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1933年5月,罗斯福促使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直接救济失业者和贫穷者。除了直接救济外,政府更多地采用以工代赈的办法来对失业和贫穷者进行救济。1935年8月14 日,国会通过《社会保险法》(又称《社会保障法》)。该法包括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对无依无靠者提供救济三部分,改变了过去主要由慈善团体提供救济的传 统,由联邦和州政府共同承担生活保障的责任,开始了“福利国家”的实验。
(5)制定劳工立法,调整劳资关系。为缓和劳资矛盾,罗斯福敦促国会于1935年7月通过了《全国劳工关系法》,即《华格纳法》。该法规定:工人有组织工会和集体同资本家谈判合同的权利,资本家不能禁止工人罢工;成立劳资关系署,调查调解劳资纠纷。1938年,国会又通过了《公平劳动标准法》,规定了每周的最高工作时数和每小时的最低工资额,并禁止使用童工。
(6)在政府体制改革方面。新政时期,罗斯福全面扩张了总统权力,逐步确立了以总统为中心的三权分立新格局。他颁布行政命令改组、合并和取消一些行政 机构。1939年4月,国会通过了《政府机构改组法》。1939年9月8日,总统颁布了第8248号行政改革命令,建立了包括白宫办公厅、预算局、国家资源计划处、人事管理联络处和政府报告署等总统办事机构,从而确立了以预算局为中枢的管理体系。
(二)罗斯福新政的意义。罗斯福“新政”是在大危机威胁美国的形势下,试图在资本主义范围内对其中某些弊病加以改革,以保证资本主义的稳定和发展。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新政”以资产阶级民主范围内的国家干预,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人们对美国国家制度的信心,解脱了由于经济危机造成的法西斯势力对美国的威胁。其次,由于政府通过国会新的立法对美国社会经济生活实行前所未有的干预,从而大大扩大了联邦政府和总统的权力。最后,“新政”大大加强了美国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
三、材料题
1.?十字军东征原因
2.?《大西洋宪章》内容和作用
四、论述题
1.?种姓制度形成、特点
(1)种姓制度的形成。
古印度种姓制度萌芽于早期吠陀时代之末,形成于后期吠陀时代。种姓制度的产生原因与雅利安人的军事征服和雅利安人内部分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种姓,梵语叫“瓦尔那”,意为肤色。在白肤色的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河流域之初,他们发现当地居民的皮肤是黑色的,为了区分,他们自称“雅利安瓦尔那”,把征服和与之敌对的当地居民称之为“达萨瓦尔那”。后来,雅利安内部也出现了不平等的社会现象,出现了平民和贵族。平民称为“吠舍”;贵族中一部分是从事祭祀的,称“婆罗门”,另外一部分从事战争的贵族叫“罗奢尼亚”。到后期吠陀时代,随着雅利安人国家和婆罗门教的形成,种姓正式演变成一种严格的等级制度。
(2)种姓制度是古代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它的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和义务等方面有严格规定:
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是掌握神权的祭司贵族集团。他们拥有宗教经典的解释权和宗教仪式的主持权,是社会精神生活的统治者。他们通过宗教活动获取报酬。有的婆罗门充当国王的顾问,以占卜活动来影响国王的决策。
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由“罗奢尼亚”发展而来,是掌握军权和政权的世俗贵族集团,是社会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内的统治者,国王通常属于此等级。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而且还通过战争获取大量财富。
第三等级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民平民阶层。他们从事农、牧、商等业,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由于他们是雅利安人,因此有参加雅利安人宗教仪式的权利。
第四等级首陀罗是社会地位低下的被统治者,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也有少数是战败或沦落的雅利安人。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各种生产劳动,当时被认为低贱的劳动者,其中有的人已沦为雇工和奴隶。但从总体上来说,首陀罗是下层受苦的平民,不完全等同于奴隶。与前三个等级不一样,首陀罗没有宗教信仰权,不能参加前三个等级的宗教礼仪。
(3)种姓制度的基本特征。
一是各等级职业世袭,父子世代相传。
二是各等级实行内部同一等级通婚,严格禁止低等级之男与高等级之女通婚。
三是首陀罗没有参加宗教生活的权利。前三个等级有权参加,而首陀罗作为非雅利安人,被剥夺了宗教权利。
四是各等级在法律地位上是不平等的。
(4)后期吠陀时代,维护种姓制度的思想武器是婆罗门教。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理论来源
(1)经济条件: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9世纪30?4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2)政治条件: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也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到19世纪 30?40年代,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阶级斗争的历史舞台。三大工人运动中提出的经济、政治要求及斗争的经验教训等,也为科学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可能。
(3)思想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思想来源。
(4)自然科学基础:18世纪末19世纪初,自然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 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揭示了世界的物质性、物质世界的永恒性、统一性以及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性,从而推翻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为辩证唯物主义学说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奠定了牢固的科学基础。
?

Related Posts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京ICP备18012533号-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