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职三跨上岸社科大,一万五千字尽述考研心路历程丨2023新传考研…

|==

编者按:对于所有认真面对考研这件事并走完这段路程的人来说,那些闪闪发光的日子都有着独一无二的价值和不可磨灭的怀念。而当辞职、跨考、上岸这些词语组合在一起的时候,背后的思考、抉择与故事又必然与众不同。这是小小班今年刊发的最详细的经验帖,没有之一。

分享者/ anthony

上岸院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专硕

报名课程:社科大冲刺班/理论答题班、复试班

考研成绩:初试396分

常呆的自习室离家不远,但路上却并没有几盏路灯。我偶尔伴着月辉走回家,或会抬头望着或圆或缺的月亮,去畅想上岸了之后,要怎么写下这篇经验贴的开头。

看到录取名单是晚上,拉开窗帘,照样能看到月光撒入房间,但却缺少了几分实感。直到第二天早上闹钟响起,那首《你的答案》响起,我才恍然:

好像真的上岸了。

回顾这一年,以《你的答案》这首歌作为起止符,好似真的进行了一场寻找答案的冒险。这途中有野心、有汗水、有恐惧,也有收获、有快乐、有希望。

这篇经验贴不会像大部分经验贴那样,用严谨的框架分门别类地讲着不同科目、不同部分的学习方法,而是尝试着带你重走一遍我这大半年经历的探险经历与心路历程——

也许,这也是你即将要经历的冒险。

个人情况

大家好,我是 anthony,研友们也叫我菜菜,我本科就读于某中等985(非新传专业),初试396 分, 半在职+三跨上岸202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与传播专硕。

我是一名往届生,大四时计划出国读书,但因疫情原因未能成行。同年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参加省考并幸运上岸。

浮现考研的念头那天是5月10号,这于我是个有些疯狂的想法,因为在外人看来,我有稳定光鲜的工作,实在没有再折腾的动机。但我知道,研究生是我人生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体制内也实非适合我性格的场所,而且 我真的热爱思考,期待通过新传专业的学习拥有更广的思考角度和更深的思考空间——这也是我选择考研最重要的原因。

说起来很轻松,但当时哪知道你的选择是对是错。

5月10号那天晚上,我一圈圈跑到虚脱,耳机里放着网易云推荐的歌。对考研这个一经浮现就再难压制的想法,我感到既兴奋又迷茫——我迷茫于这么大的沉没成本是否值得,我迷茫于万一考不上要如何交代,我迷茫于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不知道哪边才是答案。

直到耳机中传来阿冗的《你的答案》:不甘懦弱,期待白昼,接受嘲讽,丢掉负担,我相信我能找到答案。

我决定考研,去试着找我的答案。

参考书

社科大并没有官方参考书,网上则流传着很多版本的参考书和教材,大部分比较冗余。在新传学习的道路上,相比于阅读论文,阅读参考书是一种“完整但低效”的学习方式。它可以 助初学者形成完整的知识脉络与框架,但从功利的角度讲,这条脉络下并非所有知识都是新传考研应试的必需品。

我认为参考书夯的是知识的地基,但这份地基在厚不在广,同理,参考书也 在精不在多。为此,我将我在备考过程中阅读的书目分为必读基础、必读拓展和选读补充三部分:

这是我一年来阅读的所有书目,放在这是为大家在复杂的信息流里减少筛选书单的时间。如果想要搭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前七本已完全足够。

这份书单并没有涉及作为社科大考察重点的外新史与新闻实务理论,这是因为外新史社科大考察的词条非常常规,而新闻实务理论在近年真题中呈现减少的趋势,所以我选择直接用宝厂(在此超级感谢@抓马扣叔@嵩老师@我们喆三宝无偿分享的免费资料)的资料直接删减再进行背诵。

(注:新闻实务≠新闻实务理论,新闻实务是让你“写消息和评论”,新闻实务理论是让你“论述新闻评论和新闻述评的区别”。)

备考时间线

1

五月:择校;放松;无意义的纠结

择校是五月最重要的工作,我的择校标准很简单:1、离家近(京津冀);2、学术水平高 3、别太卷,性价比比较高。

我当时不知天高地厚地计划在职考研,与全天学习的同学去卷 top985实在让我头大,正巧我大学本科室友在前一年上岸了社科大另一个专业,他向我推荐了这个 相对冷门、但学术水平非常突出的宝藏院校。我按“学校-地区-报录比”的逻辑仔细斟酌后,最终敲定了了社科大。

(传送门: 2024社科大择校指南 )

一件很搞笑的事情是,我在确定院校之后没来由地感到很轻松,直接给自己放了两周的假,直接放到了五月末——也就是说,我在五月除了看经验帖择校、在淘宝下单买书和偶尔背背单词外,几乎什么都没学,美名其曰是在正式开始备考前“休息休息”“积蓄力量”,但到备考末期才意识到两周是多宝贵的时间,能看多少知识点。

我五月也踩了考研路上的 第一个雷:经验帖读得太多了。不管是考社科大还是考其他院校的,我前后看了三四十篇经验贴。过量阅读的后果是,我吸收了四五种不同甚至是矛盾的学习方法(公共课尤甚),这导致我迟迟不知道该如何开始学习。

很久以后,我偶然听到黄执中(一位我喜欢的辩手)的演讲,他说: “世界上哪有那么多错的路,重要的不是站在路口徘徊犹豫,而是朝着一条路坚定地走下去。”

在看这篇经验贴的学弟妹,如果还在犹豫考研犹豫择校、如何学习,请尽快选一条路先试着走走看,我们又不是没有反悔的机会。

2

六月:框架学习法;以及一些奇怪的味道

6月工作不忙,在6月初我开始了《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教程》和《网络传播学概论》的阅读。虽然是跨考,但我在本科选修过大众传播学的选修课,所以不能算零基础。当时的读法是, 先读一章,然后按自己的理解给不同的章节列下框架。

这个框架非常重要,直接代表了我们对知识骨架的掌握和思考。我们不需要关注列的准确与否,重要的是我们思考框架的过程。

用后视的视角来看,我在开始阅读书目的时候,踩了考研路上的 第二个雷:太局限于书本逻辑。我单纯地根据书本的目录划分去概括参考书的内容(如图1),但这样抄书式的框架只是机械复制,体现不了我们的思考过程。

图 1 《网络传播学概论》第八章 抄书式框架

在列完 抄书式的框架后,我们应该把书的内容打散,根据知识的组成部分重新划分框架,我将其称为 思考式的框架。

如彭兰的《网络传播概论》是一本逻辑比较松散的书,按照目录读下来很难抓住脉络。但在读完第二遍后, 我开始思考将网络传播与经典传播学区分开的究竟是什么——答案很显然,是【技术】,是互联网、人工智能、5g、元宇宙等一系列技术变革对传播学和传播环境产生冲击。

于是我以技术为核心,将网络传播的所有知识分为图2框架:

图 2 网络传播学思考式框架

(注:该框架由幕布app完成,大部分思维导图软件都差不多。)

这样由自己思考得出的框架才是真正具有学习价值框架,在思考这个框架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学习到的知识打散重组、归类组合,加深对知识脉络的宏观认知。

因此,无论是一章、一节还是整体的知识脉络,我们都要尽量构思、梳理成这样的框架(如果一开始不具备搭建思考式框架的能力,可以适当参考 @抓马扣叔 提供的免费框架)。此后,无论你在其他任何途径找到的等等零散的知识点,都可以补充进自己的框架中。

我在6月还不明白要总结自己的框架,花了一个月读完了《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教程》和《网络传播学概论》三本书,完成了简单的抄书式框架,这让我大概建立起对新闻传播知识点的感性认识。当时我还沾沾自喜,觉得自己一个月看完三本进度不错,没有注意到抄书式框架低下的学习效率。

公共课方面,我从五月开始用墨墨app在上厕所、做核酸(时代的眼泪…)这些碎片时间背单词,每天背200-250个。我英语基础一般,约是四级500-550的水平,因为备考较晚,单词直接选择2500词左右的高频核心词进行背诵;除背单词外,我会在每天早上开会时间看田静的100个长难句分析,每天看5-6个;还花两个周末听完了 和颉斌斌的阅读方法(斌斌的课b站有免费的正版, 的课爱奇艺有免费的正版),大致掌握了阅读方法。颉斌斌的方法更适合我,但我建议学弟妹两个都听一下,判断哪个更适合你。

另外,推荐给上课/打工人一个好用的 摸鱼方法:别带纸质笔记本去开会,你要让老师、同事习惯你开会是用ipad或者是笔记本电脑记笔记的,这样你可以在笔记软件里开两个界面,在领导说废话的时候偷偷学习(不是)。

六月转瞬即逝,初夏的回忆真的是“有味道的”,因为我每天会借口上厕所,倚在单位卫生间的飘窗上,背一个小时单词,背到脚酸为止。加上早起一小时、午休一小时和晚上回家的时间,工作日能保证每天5-7小时的学习,周末学习十个小时左右。累当然是累,但每天晚上对着《传播学概论》奋笔疾书的时候,心里很充实。

我是一个偶尔会发疯的人,既然选择了新传,我就不能,也不应该怕去竞争;我也不是一个多聪明的学生,除了用汗水追赶,好像没有别的路径。

3

七月:真题学习法;掌握学习节奏

七月的工作愈发地忙了起来,加上搬家等琐事,学习时间有所下降。不过我还是在挤出来的时间里完成了第二遍《传播学教程》、《新闻学概论》并开始了《范式与流派》的阅读。

我在出差的高铁上第一次翻开了《范式与流派》这本书,它给了我恍然大悟的感觉,不同知识点、不同的话语开始在我的脑中串联,我第一次感觉到自己对传播学知识的学习开始入门。这本书不属于基础知识书单,必须先读完基础书单再读,但它是我在考研路上阅读次数最多的一本书,而且每次阅读的感受都大有不同。

七、八月是实务学习的关键期,我开始在网上找些资料学习实务,社科大的实务由新媒体消息、口播消息和评论三道题组成,新媒体消息和评论还好,口播消息是在太过冷门,所以我选择了 小小班的半程班。

(传送门: 2024小小班社科大系列课程 )

带我的直系学长非常负责(为@小哲疯狂打call),消息写作和评论教的很好,他的指导也让我意识到自己过去学习中的一些问题。其一是我之前列的框架是“抄书式”框架而非“思考式”框架,上文已经提过。其二则更加致命,我犯了个考研路上的 第三个错误:忽略了真题。

虽然也看过几遍真题 ,但我此前并没有分析过隐藏在真题背后的是哪些知识点,从而对社科大的出题风格毫无了解,这让我的专业课学习像无头苍蝇一样乱转。事实上, 分析真题是社科大考研路上做的第一件事,而且要伴随着知识的学习不断做下去。

社科大真题网站传送门:

http://xinwen.cssn.cn/xwx/zsks/stxz

那真题到底要怎么分析呢?我的步骤如下:

? 把2016年以后的9套真题(2023年有学硕和专硕两套题)填入excel表格;

? 用不同的色块标明每道题所属的知识点(见图3、图4);

? 把属于统一部分的知识点择出,确认这一知识点在书中或在自己所列框架中的哪一部分并标明(见图5);

? 把多次出现真题的章节标上星号重点学习,并对通过其他途径(如公众号、论文等)重点补充相关知识。

图 3 2019年真题

图 4 不同色块所属知识

图 5 中新史参考书中出现的真题例举

社科大真题的风格是非常明显的,这让他的出题规律很好总结,如中新史90%考察的是与我们d的新闻传播活动有关的内容,因此 真题分析是重中之重。我认为这个懒偷不得,在掌握了方法后自己总结、分析真题会大大加深你对真题的了解。

公共课方面,我在七月初开始刷真题,每天刷1-2篇。黄皮书和考研真相两本书中更推荐张剑的黄皮书(只要你有四级基础)。黄皮书对我的 助良多,它的翻译在兼顾信、达的同时会在一定程度上追求雅,而且每一篇阅读都附有语篇分析 ,可以通过语篇分析反思文章背后的行为逻辑。

参考了@抓马扣叔 的英语学习法(见下图)后,我总结出自己刷真题的方法:

? 先读题,按题目顺序去文中找答案;

? 限时完成,把 生僻词圈起来;

? 对答案,查出错题对应段的生词,判断是否是由于词汇问题导致错误;

? 如果不是词汇问题,就看 黄皮书的语篇分析和题目解析,判断自己哪里没明白;

? 重新阅读,对照解析总结每段大意,确保自己读懂文章;

? 摘录生词到生词小本子上,反复背诵。

考研英语文章的套路其实都很趋同,比如第一段总起全文介绍背景,二三四段讲述事件,五六段给出作者分析,最后一段结尾。做多了之后,找答案会越来越顺手。

因为我自诩高中政治学得不错,七月末才正式开始备考政治。备考方式也很简单, 在午饭和晚饭时间听 网课,晚上花十五分钟左右刷肖1000题,再花十五分钟把错的知识点抄到一个小本子上(注:我后期纠正了这个习惯,用笔记app做知识点总结会更方便),每天不超过一小时。

初期的政治并不是学习重点,但学弟妹们千万不要对政治掉以轻心。如果高中是理科生或者政治基础比较差,建议最晚七月初就要开始了。

相比纸质版,更推荐用 小程序刷题,是填满碎片时间的利器(注意找有错题本和其他同学的笔记的小程序,笔记功能非常实用)。不过不用焦虑1000题的正确率,因为相比于真题,其实一千题更像用来巩固知识的课后习题,它对真题的预测性并不高,纠结刷不刷的完、错多少其实都没太大意义。

我的备考路途上,盛夏般的七月在是纠正学习重点和学习方法的关键期,但是我也不是每天都像苦行僧一样工作、学习,我偶尔会找朋友散散步、约约饭,随身携带英语或是政治小本子,有空就看一眼。其实这个行为感动自己大于实际意义,出去玩就尽兴玩,坐下学就认真学,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状态。

4

八月:工作与学业危机;压力下的焦虑和迷茫;到底该如何背书;新闻史

8月是我备考路途中最痛苦的日子,工作和学业一起折磨着我。

与日俱增的无意义工作压缩着我可怜的学习时间,部门的新领导更是擅长职场pua的个中好手——她要求,无论你有任何特殊情况,当天的任务必须完成。有次我去上级部门开会,只能一边做会议记录,一般用手机写当天的工作稿。由于分心,那篇稿子质量不高,写到晚上手机没电(会场没有充电宝),打电话给领导说明情况,他的回复是“遇到问题你自己解决,我只看结果”——结果是散会后,我捏着共享充电宝在马路的台阶上改到凌晨,他那天的最后一句话是:“因为你,大家都没法下班。”

在这样的工作压力下,我的备考也陷入了疲惫期。大概有一两周完全没有进入学习状态。这时候有研友告诉我他已经完成了一轮背诵,我几乎一下子就慌了——注意,这是 大雷区,和别人比进度是很愚蠢的事,因为我这个时候还没形成适合自己背诵的笔记,慌忙进行背诵事倍功半。

那么,我们到底要背什么?

上文已经提到,我们要针对每个学科搭建思考性框架,背诵的就是通过这个框架下填充的血肉。到这个阶段,直接用word更方便些, 将之前列好的框架作为一二三级标题,每个知识点再划分为5-6个得分点进行准备。

如“议程设置理论”可以从理论来源、理论内容、理论发展、理论的意义和局限性的以及互联网环境中的变化五方面进行准备。每一个词条需要我们查阅参考书、知网论文和考研公众号三个来源,将其梳理为自己的话、自己的逻辑,进行总结和删减后再进行背诵。

华罗庚先生说,读书要 “从薄到厚”,不断扩充血肉,这也是我八月份的主要工作。

还有一个问题是,如果框架的解释力不足,有些内容纳入不了怎么办?

答案也很简单,推翻重来。我在考研期间,每个知识板块(除新闻史)都重新搭过2-3次框架,重建一个文档,去寻找更具解释力的框架体系,再把原本填好的知识血肉一项一项复制粘贴过去,去推倒重建。随着一次又一次的重建,我发现自己对于知识脉络的宏观把握也在不断提升。

那么,为什么说此时我没形成适合自己背诵的笔记呢?

因为知识只 “从薄到厚”是不够的,浩若繁星的知识内容背起来太过艰难,对我这种记忆力一般的人可行度不高。在把书读厚之后,更重要的是把书 “读薄”——在对出题风格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对次重要考点进行重新概括或删减、对重要考点进行扩充。在删减的过程中需要胆子大,虽然可能会对自己的判断不自信,但重要的知识点下次肯定还会再碰到,所以大可以以后再补回来。对于特别纠结的知识点,我一般会询问学长姐,确认一遍这个知识点的重要等级。

领悟了“把书读薄”的重要性之后,我在8月份就没有盲目背书,而是在9月才开始新闻、传播学的背诵。这主要是由于我的备考开始时间较晚。学弟妹们如果能在6、7月份开始把书读薄的工作、在8月份之前开始背诵,后期的背诵压力会小得多。

我在8月出差非常多。在出差途中,很难找到完整的、能深入思考的整块时间。在这种环境中,我主要完成了以下两项“不费脑子”的学习任务:

? 完成了中新史的“读薄”工作,并完成了中新史的一轮背诵。

社科大是少有的把新闻史作为论述题来考察的学校,因此新闻史的学习很重要,但相比于网传等知识体系来说,中新史自己发挥的部分很少,背诵的比重很大——换言之,中新史笔记是不会在备考后期大改的,因此越早背它越划算。

? 阅读(听)了大量新媒体消息、口播消息和新闻评论。

对实务学习来说,“语感”的重要性大于技巧。因为技巧其实易于速成,集中学几天就会了;语感这种感性认知却速成不了,需要多读、多听、多看,去捕捉模糊的感觉。

“人民日报评论”“新京报评论”和“红辣椒评论”这三个公众号是我最常看的,尤其是“红辣椒评论”主要刊发的是学生的获奖评论,相对来说最好模仿,对于我的实务学习 助很大很大。

我在6到7月就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输出训练,8月正式开始了输出练习。主要方法是找了个学姐每周批改2-3道简答或是论述,有时她提供题目,有时我看到某道题后记下来作为练习素材。

我有个不错的习惯,在练习时会自己写批注(如图6)。这样批改的学长姐就可以实时得知你的学习状况,给出针对性的解答和建议。

图 6 习题批注示意图

公共课学习大体延续了七月份的学习状态,

英语在8月末做完了18年之前的卷子。英语真题没必要“省着刷”,如果觉得英二不够刷,建议去精读、分析英一真题的文章(可以不做题,因为英一英二出题思路并不一致);或者把你错的比较多的文章中,第一遍没读懂的句子做手译(全文手译比较费时间,性价比不高)。暑假是学习英语的黄金时期,我当时天真地留了几套题安排在九、十月份刷,事实上十月份以后专业课和政治会进入快速提分期,每天很难挤出大块时间分给英语。

政治方面,由于我每天分给它的时间不多,到8月末只看完了 强化课的马原部分,1000题也只做了一半。如果时间紧张且有高中基础, 只看马原问题不大——因为马原是最需要理解的科目,其他三科以背诵为主。

8月的主旋律是纠结的,随着备考日程的推进,工作和备考二者之间的冲突产生的焦虑轧压着我的身心。我放弃了边工作边上岸的幼稚念头,在8月末有了 辞职的打算。

从体制内辞职是一个压力、阻力都非常大的事,但在我专门请假一天跟父母说了这件事后(我八月忙到,如果不请假是没有周末假期的),他们虽然有顾虑,但还是支持了我的决定。(鸣谢开明的爸爸妈妈!)

他们的顾虑也很简单:你要是没考上怎么办?

没考上怎么办呢,没有工作、没有书读、没有应届生身份,什么都没有。但不知怎么的,就是有一种盲目的志气: 因为没有退路,所以必须考上。

5

九月:脱产备考;模拟考试;创造学习环境;一轮背诵

我在九月初递交辞职申请、办完了辞职手续,开始脱产备考。不再有工作的打扰,我的备考时间规律起来,我将自己的学习时间划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段,并且根据自己摸鱼、注意力涣散的规律制定了严格的 每日规划、每月规划和总任务清单。

此外,创造一个让自己感觉舒适的学习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我比较了在家、图书馆和自习室的学习效率,选定了离我家最近的一家自习室。自习室的优势有三:可以放书,不用每天把书背回家;有学习气氛;喝水、吃东西比较方便,可以让我从早坐到晚。

写不完的真题是9月最重要的关键词。我九月初参加了小小班组织的真题模考,开始第一次完整写真题——准确地说,不算写完,因为在写334的时候把自己的心态写崩了。三个小时的时间写断了手,但三道大论述题我只写了半道,我拼命想快点写,但真的追不上那越走越快、慢不下来的时钟,也就越写心越凉。

交了上午的卷子后我没去吃饭,在自习室怔怔的坐了一个小时,几个月备考的心酸都涌上来。我忍着崩溃的情绪强颜欢笑地给朋友打了个电话:“你知道吗,那个题量,把答案发给我让我在考场上抄我都抄不完。”

下午的考试我没有参加,而是跟朋友一起分析了半天我 写不完卷子的原因,找到了几个可能的方向:

? 写字姿势。我从小的握笔姿势、写字姿势都不正确(手腕内勾),导致写字非常费力,让我写到后面手酸的几乎拿不起笔。我在六七月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有意识地跟着b站的视频纠正了一段时间的握笔姿势。但在模考的压力下,想快点写的欲望和对题目的思考会让我没法时刻分心注意自己的握笔,往往写几分钟就回到熟悉的错误姿势上。后来我在淘宝上买了防勾腕矫正器,也作用寥寥。最后在网上看到了一个方法:只要是写字的时候,就在笔尖的上方放一包纸巾, 助自己注意笔尖和手腕的位置,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个问题(每个错误的姿势矫正办法都不同,这个方法只对我的有效)。

? 笔。我用的是普通的晨光签字笔,阻尼很大,写字不顺畅。于是我在新传交流群、知乎、小红书等地方找了很多大家觉得考试时好用的笔,把大家提到的各个牌子十几根笔全都买了一遍,然后挨个试哪个更适合我来做长时间的写字练习。百乐v5的阻尼相对适中,既没有太大(写得费力),也没有太小(不利于长时间控笔写字,会歪扭),最适合我。

(注:我所在地区考试允许带自己的笔,如果你们的地区不允许,最好去向上届学长姐打听一下考试用笔是哪一款,去尽力习惯它。)

? 手汗。我是非常容易出手汗的体质,这让我在握笔的时候非常滑,必须要非常大力捏笔,以致写到后面手酸的动不了。而且也让我的手腕没法在手上、纸上自由滑动,以致从小就习惯了错误的写字姿势。在查询了手汗的治疗方法后,我一方面在淘宝上买了止汗机和止汗喷雾(确实有效);另一方面灵机一动,把护指绷带缠在了笔上,加大了笔杆的摩擦力,而且这个绷带在必要时可以吸汗,解决了这个问题。

? 写的内容太多。社科大的题量大,每一题的分值都不高,简答500字左右解决即可,时间紧张时也不用写结尾。但我经常把一道简答写到八九百字。当时自以为是为了所谓的精益求精,但从后视的角度来看,实际上是因为我对知识点的理解不够、精准概括能力不足。以社科大的题量,是没有任何时间容许考生在考场上写废话的,因此必须非常重视概括能力的锻炼。锻炼这个能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前文提过的 “把书读薄”,通过对笔记的概括和真题的练习去不断学习如何精炼准确地概括一个知识点。

考研从来都不算容易走的路,一路上要遇到各种荆棘困难。有些是共性的,可以请教别人;有些是个性的,只能自己分析原因、自己解决。从小就写字慢是我的一个个性化的难题,但崩溃过之后,我告诉自己,“逃避没用,你得解决它”。所以我开始分析原因、尽力解决,最终虽然还是没写完12月那张卷子,但我尽力了,所以不后悔。

在9月同步推进的还有我的 专业课一轮背诵。我的习惯是背书一定要出声,所以跟自习室的老板要了钥匙,会每天早去自习室一小时,在第二个同学来了之后停止背诵;晚上晚回家一些,在自习的同学走光之后进行背诵。有时我也会在下午坐到楼下公园的长椅上,边看大爷遛鸟打太极拳边背书,颇有生趣。还是那句话,背书找到自己的节奏即可,别和别人比进度,有些人背的虽然快,但囫囵吞枣的背诵三遍可能也不如我们认真地背诵一遍。

此外,我在9月保持了此前时不时 读论文的习惯,而且提高了读论文的数量。“全球学术快报”是我比较常用的论文阅读app,我将自己读论文的习惯称之为 “闲读”,读到一篇好的论文,获得的感悟、成就感和获得感是让人上瘾的,所以我会用睡前耍手机等休闲时间,将读论文作为一种娱乐活动来做,不太拘束与其功利上对备考的 助。不过在论文的选择上,我还是会以胡正荣、黄楚新、漆亚林、季为民、何晶等社科大的老师为主,补充喻国明、常江、胡翼青、杜俊飞等我比较喜欢的学者的文章。相比于电脑,用手机阅读论文会更放松些,但做笔记比较不便,所以我遇到想积累的数据、语料、理论、观点的时候,会直接选中并截图,第二天对照截图在电脑上进行积累。

9月后有个突出的感受是 公共课尤其是英语的学习时间被压缩了。一周一年的真题训练占据了周末时间,背书写题改正读论 是占时间的大头,我刷英语阅读的频率从每天1-2篇变成每周刷2-3篇。政治也是如此,由于我对政治的自负和不重视,我9月份学政治的时间还不如8月,这也让我在后续花费了很多专业课的冲刺时间去补政治。

6

十月:疲惫期;克服手机依赖;整理专题;英语作文

十月初,正式完成的考研报名让我紧迫感拉满,我逼自己开始冲刺,制定了严格的时间规划(如图7),并在每天晚上进行总结:

图 7 十月初某天学习状况

但不可避免的是,由于学习进入倦怠期,大部分时间我没法完成这些的学习时间和学习任务,会产生很强的挫败感。越学不完就越不想学,加上总是控制不住地想玩手机(学习的时候真是看啥都有趣啊喂),学习效率愈发低下,备考进入了瓶颈期。

为了守住学习效率,我开始研究如何摆脱手机依赖,在试了种树app、不插sim卡等等措施都效果不佳后,我下了狠心: 干脆不带手机去自习室。全纸化学习一开始是很难适应的,有些课必须要手机电脑来听、有些单词要用手机查——但这些不是不能解决的问题,比如,我会提前一天打印好第二天要用到的纸质资料;我晚上会早回家两小时,集中解决需要用到手机、电脑的学习任务;查词典也完全可以用纸质词典代劳。当我发现在自习室除了学习就没事可干后,学习的枯燥性就减弱了。

分享一件备考路上的趣事:自习室大楼一楼有值班保安,会盯着进去的人扫健康码。身上没有任何电子设备的我自然是扫不了的,所以一般会站在大楼玻璃外边背书边偷瞄保安,等到保安上厕所或有事去别的房间的时候偷偷溜进去。(大家别学我!)

不带手机学习后,趴桌子上睡觉成为了我最重要的休息方式。学习过程中困了很正常,我不会用咖啡、风油精等方法提神,而是秉持一个 困了就睡的大原则——在我备考的路途中,常用的休息方式有不少:早期是看小说、刷视频等有一定成瘾性的电子娱乐,这种方式最不推荐,因为一不小心就会沉迷进去;后来我开始用听音乐等没什么成瘾性的方式休息,最后干脆趴着睡觉——进行充分的大脑休息。

既然要去电子化学习,如何提醒自己完成学习周期的时间和休息时间呢?我在淘宝上买了个计时用的魔方,就是下图这东西,只要翻转一下就完成了一个时间周期的学习,很方便。

此外,我也用时间魔方来提醒自己按时喝水、起身运动或者是伸个懒腰、走一走,我平时也会注意自己的坐姿和看书的姿势,毕竟 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很幸运的是,我在备考时期身体没有出问题,但我我看到不少研友的保护措施不到位、学习姿势不正确,学到后面可能腰痛背疼,这会非常影响备考状态。

十月开始,随着《蓝皮书》这本备考路上最重要的书籍出版,整理专题笔记也被提上日程。

与前期较为全面的资料相比,专题笔记是针对于社科大的出题规律(再次强调分析真题的重要性)和考察重点,以论述题为目标对其搭建知识图谱。

比如做【国际传播】专题时,一方面要对【国际新闻】这个概念深挖,对其历史逻辑、发展现状、面临问题、解决措施进行 全面、系统、成答案的分析,同样也要把【跨文化传播】【全球传播】【文化霸权】【国际话语权】【依附理论】等等相关内容进行补充,最后补充相关学者和领导人的语料。所以沿着国际传播这个领域,我们要思考的是这个时代背景国际传播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形成专题笔记。

图 8 专题笔记

在小哲学长和可乐学姐的 助下,我在十月完成了以上五个重点专题的整理,并在十月中旬完成了除专题笔记外其他笔记资料的 一轮背诵,包括实务理论、外新史等。笔记背诵不必务求准确,只要你能以自己的话进行简单复述,就可以视为背诵完成。

公共课方面,我在十月开始对一刷中错的比较多的阅读进行二刷,并开始了新题型和作文的备考。我的作文备考开始的较晚,是由于考研英语大作文和雅思小作文很像,我有大四时的雅思基础,在作文复习上是比较顺畅的。考研作文不要直接套用别人的模板, 要有意识地避免雷同,尽量选用多份、相对冷门的语料组合成自己的模板再进行背诵。

我有个很好用的方法,那就是准备介绍信等小作文的时候,去油管看看外国人自己怎么说。如我在准备“你最喜欢的书”(最喜欢的人物-刘慈欣)这个作文题目的时候,去油管扒了外国up主的《三体》推荐视频作为我的语料,以确保内容与别人不雷同。

讲英语学习的经验贴很多,这篇经验贴以专业课为主,就不在这里过多赘述了。

我在十月放弃了还没看完的 课程和1000题,把任务改为看 技巧班并开始在小程序上成套的刷模拟题。

政治的学习方法非常简单,只要秉持 题海
辞职三跨上岸社科大,一万五千字尽述考研心路历程丨2023新传考研…插图
战术,并且在每次都对自己记不清、记错记混的知识点做笔记、复盘并专门记忆背诵即可。我当时选择了“年轮3”app(好像只有ios有,其他任何一个记忆卡片式app都可以)做错误知识点整理(如图9),并形成了自己的做题、刷题方法:

? 利用半小时左右的碎片时间(吃饭、排队、睡前) 做完一套模拟题;

图 9 政治挖空笔记示例

? 对答案,在心里判断错题的错因(知识点记错、时政不了解、粗心);

? 浏览小程序中刷题题友的笔记,涵盖该题相关的 知识点

? 把错误 复制到“年轮3”app中,对考试内容进行挖空(非必须);

? 按记忆曲线 复习、记忆这些错误知识点。

就这样,我的十月在克服倦怠、折腾专题和与保安斗智斗勇中结束了。随着考研冲刺的到来,我好像从八九月的紧张慢慢平静了下来,稳步推进着背书、看论文、练字、刷题和总结知识点等等事宜,把他们习惯成我生活的一部分。

当然,也不止有他们,还有学长的鼓励,研友的打气,街角那家汤泡饭,甚至背书时瞟到的夕阳——那天我忘了还有一摞任务没做,骑了20分钟的车去找一个没有楼体遮挡拍到夕阳的位置,但找到的时候太阳已经下山,就胡乱拍下了这张照片。

图 10 十月末的夕阳

7

十一月:专题背诵;二轮复习;模拟考试

11月的北京颇有些冷意,但我的备考正在火热的阶段。我每天随着朝阳的升起开始学习,晚上在瑟瑟冷风中骑车回家,这不到一小时的通勤时间也成了我迫切想利用的资源。

二轮背诵、模拟考试的压力压上来,我迟迟没时间去背专题笔记,就用通勤时间开发了新的背诵方法:听。

与基础知识不同,专题笔记的表述是精雕细琢的产物,仅仅记住意思而不记表述是不行的。所以我更需要将笔记内容作为大脑肌肉记忆的一部分,这时去听自己的笔记,尤其是不带背诵压力地去听,成为对我非常有效果的背诵方式。

我会把我总结的 专题笔记录音(每个在20分钟左右),每天挑一个听4-5遍,在室外有条件的话,也会跟着它念出声。如果遇到听起来有问题、需要修改的地方,就给微信文件助手发个消息,等到自习室集中修改。在听了五六天、几十遍之后,我发现这个专题知识点我已经基本可以大致背诵。

由于对知识点的熟悉和基础相对牢靠,我感觉到第二轮和第三轮背书的速度开始加快,原本需要两三天背诵的一个章节只需要半天就能背完,同步推进基础知识的二轮背诵和专题背诵也不像九月背书那样痛苦了。

8-10月我 每周会练习一次实务并找学长姐进行批改。10月小小班安排了实务加练,即限时、限题材的实务写作。到了11月,我减少了实务练习,重点整理了自己过去实务练习中一些典型的问题和比较满意的语料或是结构,分析了人民日报评论等公众号上写的比较好的范例,积累了不少“金句”,成为后续实务学习的模板。

图11 实务分析

图12 人民日报评论文章摘抄

社科大的实务材料选择非常正能量,其消息、评论写作重点不在观点的犀利新颖,只要保证格式正确、结构完整、逻辑通顺、有些亮眼的“金句”,都可以拿到不错的分数。在进行10篇左右的摘抄、积累后,大部分人可以做到这些要求,因此我认为社科大的实务备考,相比于其他学校是要简单不少的。

十一月的备考重点放在了输出练习上,我参加了小小班等两个机构组织的七八次 模拟考试,检验我几个月的知识储备和写字速度。虽然还是写不完卷子,但和九月初相比已经进步非常大,成绩也给了我不错的正反馈。同时,模拟考试起到的查漏补缺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我一般会花一整天去整理一张卷子里写不好的题,把它涉及到的知识点做重点总结、背诵。

英语到后期很难有再提高的空间,所以大家一定要注重暑假结束前那段时间的英语复习。政治则主要靠后期提分,我会将市面上所有能找到的、题不太偏的模拟卷全部做一遍,同时利用 冲刺背诵小册子和 冲刺班巩固基础知识。23年政治选择题风格大变,一些 总结的答题技巧其实不太适用(我考场上用技巧蒙都没蒙对),所以 不要迷信技巧,把基础和时政背牢才是王道。

11月和12月能谈的经验很少,因为我已经慢慢沉静下来,不再关心别人学了多少、拿了几分,而是选择跟着自己的节奏。同时,好像也有一种莫名的期待,期待相信自己能考上,期待明年能真的见到那些论文里的名字,期待自己的努力能看见结果,期待丰收。

1

十二月:背书;防疫;丰收

十二月,我背书的时间翻了倍,按记忆曲线为所有知识制定了背诵计划表(如图13),背完就划掉,一直背到考前。此外,我再次翻看起基础书目,带着新的视野去重新思考基础知识框架。

图13 12月背书计划表

练题也在保持着,我还根据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出了模拟题(如图14),和研友做互批练习。

图14 自拟押题(节选)

12月还有件大事是新冠防控优化措施的调整,为了确保不生病,我想了非常多的小点子。不过这算只此一次的特殊体验,没有经验价值,也不赘述了。

大概在12月10号左右,我在小哲学长的建议下,把 半年来所有的专业课内容汇总为了一个14万字左右的文件,打印出来足有半指厚。我在最后的半个月把这个文件通读了2遍,成为我专业课复习的定心物。

肖四电子版出来之后我开始了政治主观题背诵,这个时候我全天学习时长在13、4小时左右,一天花在政治上的背诵时间就有5、6个小时,可见在后期背诵政治有多耗时。我的背诵方法是将肖四和 押题班压的题混起来,互相补充和删减,形成自己的背诵笔记,再补充小册子上的马原原理进行背诵。

我发现了有些必须复习但前后期复习差距很小的内容。所以如果给我一个机会穿越回过去,我会告诉自己、也是告诉现在在看经验贴的你们,这些就 不要拖到后面了,越早开始越好:

? 中新史笔记总结与背诵

? 政治马原原理背诵(不用等肖四出来再背)

? 每天坚持背单词

? 练字,包括速度和清晰度

? 看、分析老师的论文

12月20号,我用2022年的专业课和英语真题,自己做了最后一次模拟考。和第一次写真题相比,我不再带着紧张、焦虑、对写不完题的愤恨去完成卷子,而是把它当成我用笔尖连接我理想的高校、理想的领域和理想的生活的一次冒险评级,就像我们在打一场酣畅淋漓冒险游戏,最后对屏幕上蹦出的s/a的有着暗戳戳的期待。当理论、语料、想法和我尊重的新传学者在脑子里和我say hi的时候,我的直观感受就是快乐:我尚不知这场冒险的结局,但它本身就是足够让人快乐的。

本科时我问一位一位相熟的学长为何选择读研,他的答案很简单: 因为我觉得思考本身就是件快乐的事,我想多去思考。

大半年的备考路途,好像让我对这句话有了一点点自己的感悟。考研不是,也不应该仅仅是紧张焦虑机械的背诵,我一路走来,看到了不少有意思的风景,也感受到知识和思考本身带给我的快乐。况且这样为着一个目标、心无旁骛地奋斗的日子,此生可能也很难再有了。

考前一天我有些头疼和咳嗽,和朋友说了后他显得很紧张,但我吃了颗布洛芬后就没有再管他。因为我相信我已经做完了自己能做的全部,剩下的交给命运和不可抗力,反而让我不再焦虑。

考试当天,我的身体很幸运地没有大碍,而且还收到了很多同学和学弟妹的祝福,甚至有好几年没说过话的小学同学。我带着这些祝福踏入考场,在考卷上书写下自己对这个学科、这个领域、这种视角、这些思考的热爱,这种热爱 助我塑造了新的自己,也照亮了我本应艰难、灰暗的一年。

考完后,原本有很多很多想说的话,要发给小哲学长,发给一起考研的朋友,或者发朋友圈。但出了考场觉得,好像不太不重要了。虽然还是没有写完,但不重要了,因为我真的做到了没有把遗憾带出考场,做到了和自己和解,做到了成为那个不甘懦弱,期待白昼,接受嘲讽,丢掉负担的人。

走出校门,父母正微笑着站在街角、等我回家。那正是昼夜交替的光景,西方的夕阳静美,东方的新月皎洁,左右都有人在用手机捕捉他们那易逝又恒久的光亮。我走在中间,笑着和父母打招呼,甚至坐上了车还不禁在想,开慢点吧开慢点,人生中又能有几个这样夕阳西照、晚风轻拂、明月当空、世界温柔的夜晚呢。

结语

以上就是这段冒险的大致内容了。前两天天有个朋友问我,考研是什么,我一时语塞,好像很难概括。但在写这篇经验贴的时候,我有了答案。如果这位朋友再问一遍,我会说:

是那些记忆中虽模糊但闪光的碎片。

是费尽心思想着怎么脱离手机的夜晚。

是站在楼道一遍遍等拍亮声控灯去背诵笔记。

是遇到一个个困难后成功解决它的成就感。

是偶尔的摆烂但逼着自己重新拿起笔。

是在耳机中常常出现的 的早安。

是我遇到的新朋友带给我的感动、欢笑和期待。

是复试时看到的在春雨中飘落的樱花。

是我花了一周写下的这篇一万五千字不知道有没有人看到的流水账。

是一场独一无二的冒险。

是我找到的,一份关于热爱的答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Related Posts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京ICP备18012533号-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