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倭乱:嘉靖年间,倭寇对中国沿海地区的侵扰愈发严重。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53名倭寇从浙江绍兴上虞县登岸,洗劫浙、皖、苏三省,攻掠二十余处州县,直逼南京城下,横行80余日,杀死杀伤官兵四五千人,最终才被明朝官兵围歼。
-张琏起义: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五月,上饶乌石村人张琏聚众起义,自称“飞龙人主”
,改元造历。
起义军聚众10万人,进击闽、粤、赣、浙等四省数十个府县。
后朝廷调20万官兵前来镇压,张琏等多位义军首领被杀害,起义失败。
-饶平多事:嘉靖元年(1522年),柘林人吴清聚众驾舟出海,劫掠下湾乡。
嘉靖三年(1524年),八月大飓风,沿海居民被海潮淹死者无数。
嘉靖五年(1526年),饶平县析出滦州都、清远都两个都置大埔县。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筑黄冈城。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正月黄冈人许楝聚众数千人,勾结倭寇劫掠粤东沿海各地。
-广东海盗活动:嘉靖年间,广东沿海海盗活动频繁。
如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海上武装集团首领李大用纠集船只近百艘,合攻东路官兵和柘林、下岱。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海寇何阿九进攻柘林,千户夏琏领兵抵抗遇害。
-嘉靖大地震: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夜半(公元1556年1月23日午夜),汾渭谷地发生震级超过8级的大地震,史称“华州大地震”
。
重灾面积28万平方公里,死亡人口达83万,是世界震灾之最。
-南赣汀漳地区的农民起义:当地山高林密,地势复杂,长期以来存在着一些反抗明朝统治的势力。
嘉靖年间,农民起义时有发生,其中以谢志珊、蓝天凤领导的起义规模较大。
他们占据山寨,与明朝官军对抗,给明朝在该地区的统治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王阳明曾被派往南赣汀漳地区进行剿匪和治理,采取了军事打击与安抚相结合的手段,对起义进行了镇压,并推行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加强了明朝对该地区的统治。
-苗民起义:嘉靖年间,贵州、湖南等地的苗民因不堪明朝政府的压迫和剥削,多次发动起义。
嘉靖十五年(1536年),贵州苗民在龙许保等人的领导下起义,反抗明朝的统治,起义军攻占了印江、石阡等州县,明朝政府调集大量军队进行围剿,经过数年的战争,才将起义镇压下去。
-大同兵变:嘉靖三年(1524年),大同驻军因不满巡抚张文锦的苛刻政策和对士兵的虐待,发动兵变。
士兵们杀死张文锦,驱逐了明朝的地方官员,占据大同城。
明朝政府派军进行镇压,同时采取招抚的手段,最终平息了兵变。
但此后大同地区的局势仍然不稳定,兵变时有发生,成为嘉靖朝北方边境的一个隐患。
-陕西三边的蒙古侵扰:嘉靖时期,蒙古鞑靼部不断侵扰明朝的北方边境,陕西三边地区首当其冲。
蒙古骑兵经常深入内地,掠夺人口、牲畜和财物,给当地百姓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极大的破坏。
明朝政府在陕西三边地区加强了军事防御,修筑长城、增设堡垒、调集军队,但蒙古的侵扰仍然时有发生,双方在这一地区长期处于对峙状态。
————
嘉靖朝时期民间主要方面:
商业发展
-市镇繁荣:东南地区出现了大量商业市镇,如盛泽镇、震泽镇等,成为丝绸等商品的重要集散中心,吸引了各地商人,人口聚集,商业活动频繁。
-商帮活跃:晋商、徽商等商帮势力不断壮大,他们经营盐、茶、丝绸、瓷器等多种行业,足迹遍布全国,甚至远及海外,积累了巨额财富,还在各地建立会馆,以联络乡情、互助商业。
文化繁荣
-通俗文学盛行:出现了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的广泛传播,戏曲也蓬勃发展,汤显祖的《牡丹亭》等作品深受民众喜爱,民间有许多戏班演出,丰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
-书画艺术流行:民间书画收藏之风渐盛,文徵明、唐寅等书画家的作品备受推崇,不仅在文人雅士中流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民间的艺术审美。
社会风俗变化
-服饰风尚转变:民间服饰风格逐渐突破传统礼制限制,追求新颖、华丽,色彩和款式更加多样,如士庶阶层开始流行使用一些鲜艳颜色和复杂图案的服饰。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